[健身] 有氧運動與重訓 (concurrent training)

這是第一篇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調查同步訓練狀態(有氧與耐力)是否會影響期間最大動態力量的發展。結果表示,在阻力訓練計劃中加入耐力訓練會損害受過訓練個體的下肢最大力量的發展,但不會影響中等訓練或未受過訓練的個體。 然而一些中等訓練的人很可能也經歷了同步訓練的負面影響,因為結果顯示該類別的力量發展有受損的趨勢。此外,與在不同時段進行訓練相比,在同一時段內進行訓練時,受過訓練的個體所觀察到的力量損失似乎更為明顯。
 
 
[潛在機制]
目前的結果與最近的兩項評論一致,這些評論提出在阻力訓練中增加耐力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受過訓練的個體中。未受過訓練和受過訓練的個體之間存在這種差異的一個可能解釋是,受過訓練的個體在適應的潛力較小,需要更具體的訓練內容才能獲得進一步的運動表現改進。與此一致的是,最近的研究結果發現,在運動員的力量發展方面,分段週期會優於混合訓練方法。這背後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但檢查阻力運動後急性反應的研究表示,與未經訓練的肌肉相比,受過訓練的肌肉在合成代謝適應過程中的幾個基因和蛋白質表達相對遲鈍。此外最近發現,mTORC1是肌肉肥大的主要調節因子,在受過訓練的個體中會受到同時訓練的負面影響,但在未受過訓練的個體中則沒有,一些研究甚至顯示未經訓練和中等訓練的參與者在同時訓練後的分子反應和肌肉肥大還增強。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將耐力訓練添加到阻力訓練方案中可能對訓練較少的人群有益。
 
在訓練類別中觀察到的反應損失的另一個潛在解釋可能是由於疲勞導致的阻力訓練品質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耐力訓練會導致急性疲勞和累積疲勞,從而導致所進行的阻力訓練的強度或總訓練量降低受過訓練的人比未受過訓練的人有更高的有氧工作能力,因此在耐力訓練中可能會更加疲憊,尤其是在自我調節的高強度耐力訓練中。在隨後的阻力訓練期間,這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疲勞和表現下降。較高的整體訓練量也可能會增加在分解代謝狀態下花費更多時間的風險,這對肌肉適應不利,尤其是在接近時間內進行耐力和阻力訓練時。此外,研究表示,訓練有素的人更有可能自主活化肌肉,這將導致在 1RM 測試期間能徵召更大比例的肌肉、舉起更多的重量以及在與此測試相關的負重(例如 1RM 的 80%)下進行訓練時的相對機械張力更高。因此,他們可能會在阻力訓練期間對肌肉施加更多壓力,因此與訓練不足的人相比,他們在訓練期間需要更多的恢復。總而言之,對於受過訓練的人來說,阻力和耐力訓練帶來的更高的整體負荷/壓力可能會通過降低阻力訓練的品質和減弱合成代謝反應來增強干擾效應
 
[衝突的變量]
除了訓練狀態之外,還有幾個變量可能會影響同步訓練計劃的結果。先前關於該主題的評論已確定以下重要事項:阻力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間的恢復期、耐力和阻力訓練的順序(即阻力與耐力誰先誰後),以及頻率、持續時間、強度和耐力訓練的方式(即騎自行車、跑步等)。
 
恢復期(與不同時段的同期訓練相比相同)
迄今為止,關於阻力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間的不同恢復期如何影響同時訓練期間的力量適應的研究並不多。當阻力和耐力訓練在同一時段中進行時,同時訓練會損害受過訓練的個體的力量發展,但在不同的時段中進行時則不會。不知道這是否也適用於受過中等訓練和未受過訓練的人。此外,這個問題還沒有被研究到任何顯著的程度。因此,我們進行了子分析,以評估不同恢復期(相同與不同時段)對所有三個類別的下肢力量的影響。訓練類別的結果先前報告的結果一致。當阻力和耐力訓練在同一訓練課程中進行時(相隔<20 分鐘)而不是在不同課程中進行時(相隔>2 小時),會對受過訓練的個體顯示出負面影響。有趣的是,對於受過中等訓練和未受過訓練的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與不同時段相​​比,這兩個類別的結果在同一時段中同時訓練後顯示出相似的適應性。儘管在近時間內進行耐力和阻力訓練時對訓練組的力量發展有明顯的干擾影響,但重要的是要指出這主要是由同一項研究中的兩項介入措施造成的,接下來還要更多文獻證實。
 
順序(即阻力與耐力誰先誰後)
之前的兩篇評論表示,在耐力訓練之前進行阻力訓練可能比反過來更有益於下肢力量適應性。但耐力和阻力訓練的順序在三個類別中分佈相對相似。有趣的是,最近的一項研究沒有發現最大力量發展有任何差異,儘管在兩個訓練課程之間休息3小時時以不同順序執行的並行訓練方式之間注意到了力量的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只有在阻力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間恢復不足的情況下順序才很重要。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一點。
 
頻率和持續時間
較早的統合分析中,提出在同時進行的阻力和耐力訓練期間受損的力量發展可能與進行的耐力訓練的頻率和持續時間有關。他們發現力量的提高與耐力運動持續時間(從 20-30 分鐘/天增加到 50-60 分鐘/天)和頻率(從 1 次/週增加到 5 次/週)的增加呈負相關。此外研究了不同的耐力訓練頻率,對阻力訓練經驗者的人進行了有氧與阻力訓練並行,發現每週 3 次耐力訓練比每週耐力訓練 1 次對力量發展的負面影響更大。然而,在本研究中,耐力訓練的平均頻率和持續時間在不同類別之間相似(未訓練,2.9 次/周和 37 分鐘/次;中等訓練,2.8 次/周和 31 分鐘/次;和受過訓練的, 2.6 節/周和 29 分鐘/節)。因此,頻率和持續時間,即耐力訓練的量,無法解釋這裡觀察到的三個類別之間的差異。
 
強度
間歇訓練(即高強度訓練)在受過訓練和中等訓練類別的人的訓練計劃中使用的頻率高於未受過訓練類別(受過訓練,11/15;中等訓練,9/16)的頻率 ; 和未經訓練的,0/7)。強度的差異可能可以解釋在這些類別中觀察到的耐力訓練的更大負面影響,因為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將徵召更大比例的高閾值運動單位,這些單位也在阻力訓練期間徵召。這可能會增強該纖維池內的干擾效應,尤其是在短時間進行耐力和阻力訓練時。在此研究中,只有中等訓練的類別包括進行 HIIT 和持續訓練的足夠研究,以進行額外的子分析以研究強度的影響。該分析未顯示 HIIT 和持續訓練對最大力量發展的影響有任何差異(數據未顯示)。因此,不支持高強度耐力訓練會增強干擾效應的理論。此外最近的一項研究表示阻力訓練與 HIIT 相結合是發展最大力量的有效訓練方法。接下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耐力運動強度如何影響具有不同訓練狀態的個體的力量適應。總而言之,雖然目前對中等訓練個體的亞組分析沒有顯示 HIIT 和持續訓練在力量發展方面有任何差異,但不能排除耐力訓練強度可能影響此文的研究結果。
 
儀器
訓練類別中的大多數介入措施使用跑步作為耐力運動模式,而在未訓練和中等訓練類別中,在跑步/騎自行車之間分佈更均勻(未訓練類別中的 4 次跑步和 3 次騎自行車以及在中等訓練類別中 5 次跑步和 9 次騎自行車)。有文獻認為跑步對增加力量的負面影響可能比騎自行車更多,因此我們訓練類別中的大量跑步介入可能是一個混雜因素。然而,當將這一類別的自行車研究與跑步研究進行比較時,力量發展沒有明顯差異。但也有人提出,騎自行車甚至可能比跑步對力量發展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這些不同的發現可能是由於納入標準和分析中包含的研究的差異。所以也有必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更多的研究,特別是在訓練有素和訓練有素的個人中。
 
 
[結論]
1. 在阻力訓練計劃中加入耐力訓練會損害受過訓練個體的下肢最大力量的發展,但不會影響中等訓練或未受過訓練的個體。
2. 與在不同時段進行訓練相比,在同一時段內進行訓練時,受過訓練的個體所觀察到的力量損失似乎更為明顯。
3. 只有在阻力訓練和耐力訓練之間恢復不足的情況下,訓練順序才很重要。
4. 不支持高強度耐力訓練會增強干擾效應的理論,且最近的一項研究表示阻力訓練與 HIIT 相結合是發展最大力量的有效訓練方法。
 
ref: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