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時落地時腳踝扭傷的日本女排主攻古賀莎理娜(from getty image)
據估計,每年每10000 人有 61 次踝關節扭傷。它們是高中和大學運動員最常見的損傷,佔運動損傷的 30%。 10 至 19 歲的年齡與較高的踝關節扭傷率有關。一半的腳踝扭傷發生在體育活動中。雖然大多數這些損傷對保守治療反應良好,但慢性不穩定和功能障礙是已知的風險。 在一項對 202 名患有外側踝關節扭傷的優秀田徑運動員的研究中發現,18% 的人在 24 個月內發生了第二次扭傷;與高度(III 級)扭傷相比,低度急性踝關節扭傷(I 級或 II 級)導致再次受傷的風險更高。由於有再次受傷和慢性功能障礙的可能性,以及在活躍人群中踝關節功能正常的重要性,通過徹底的復健和修復計劃正確處理踝關節扭傷是很重要的。
[相關解剖]
踝關節或距小腿關節是脛骨、腓骨和距骨的交界處(圖 39.1)。骨一致性賦予踝關節穩定性,尤其是在中立位置的靜態負重時。在運動過程中,前距腓韌帶 (ATFL)、跟腓韌帶 (CFL) 和後距腓韌帶 (PTFL) 為關節提供橫向支撐(圖 39.2,A),而三角韌帶複合體 (DLC) 由以下部分組成:前後脛距韌帶、脛跟韌帶和脛舟韌帶提供內側支撐(圖 39.2,B)。前後脛腓韌帶和骨間膜,統稱為聯合複合體,為脛腓骨關節提供穩定性,從而也支撐踝關節(圖 39.2,C 和 D)。
ATFL 是最常受傷的韌帶,其次是 CFL。 CFL 通常與 ATFL 一起受傷。 ATFL 和 CFL 扭傷是內翻和蹠屈機制相結合的結果(圖 39.3,A)。不太常見的外翻機制可能會對 DLC 造成傷害(圖 39.3,B)。
穿過腳踝並附著在腳上的肌肉/肌腱單元提供了對腳踝的動態控制。由腓骨短肌、長肌和第三肌組成的腓骨肌群非常重要,因為這些肌肉負責外翻腳踝,從而抵抗內翻(圖 39.3,C)。因為沒有直接附著在距骨上的肌肉,所以距骨的運動取決於腳和腳踝的位置。腳踝最穩定的位置是背屈。當足部進入背屈時,距骨向後滑動,距骨較寬的前部楔入腳踝榫眼。當腳踝進入蹠屈時,距骨向前滑動,腳踝變得不太穩定,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腳踝扭傷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蹠屈作為機制。 ATFL 在蹠屈時與脛骨更平行,因此在這個位置更容易受到傷害。
[腳踝扭傷的分類]
無論外側韌帶還是內側韌帶受傷,踝關節扭傷的嚴重程度通常根據韌帶損傷的程度分為三個等級。 組織損傷的程度、關節鬆弛的程度和功能障礙的程度隨著等級的增加而增加。
• I 級踝關節扭傷導致韌帶纖維拉伸,被視為輕微扭傷。
• II 級踝關節扭傷導致韌帶纖維部分撕裂,被認為是中度扭傷。
• III 級踝關節扭傷導致韌帶纖維大量撕裂,被視為嚴重扭傷。
[診斷]
表 39.2 中列出了與每個級別的外側踝關節扭傷相關的症狀。檢查員還必須了解腳踝扭傷可能導致的其他傷害。此類損傷包括但不限於撕裂性骨折、骨折、肌肉和肌腱拉傷、踝關節的關節軟骨損傷以及跗骨半脫位和脫位。雖然其中一些損傷(例如肌肉拉傷)可以通過以下標準治療方案得到充分治療,但其他損傷(例如關節軟骨損傷)可能需要修改踝關節扭傷的標準治療方案。以下標準治療方案的重點是在沒有其他嚴重損傷的情況下治療踝關節扭傷。應該注意的是,在整個復健計劃中應重新評估患者是否有任何需要考慮的限制。例如,雖然在踝關節扭傷的復健方案中通常包括伸展足跟腱,但特定患者可能沒有足跟腱的緊繃感,因此可能不需要進行伸展。尋找加重或再次受傷的跡像也很重要(例如,疼痛加重、壓痛加重、腫脹加重、運動範圍減小、力量減弱)。有時,即使是計劃最完善的復健方案也會導致損傷加重。重要的是,治療提供者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慢速度或改變方案。此外,一些患者可能會接受“沒有痛苦,沒有收穫”的理念,而不是報告腳踝越來越疼痛和僵硬,認為需要用力推動才能好轉,而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損傷和癒合過程]
身體的癒合過程發生在一系列自然事件中,可分為三個階段:發炎或急性階段;亞急性、修復或增殖期;以及重塑或成熟階段。重要的是要了解在每個階段發生的事情,以支持身體的自然癒合過程並限制額外傷害的可能性。臨床相關事件的總結如下。
在急性期,發炎的主要體徵和症狀(疼痛、水腫、紅斑、發熱、功能下降)很明顯。這個階段在受傷開始後立即開始,通常持續 3 到 5 天。亞急性期在受傷後約 3 天開始,可持續長達 6 週,其特徵是發炎的體徵和症狀減少以及組織修復開始。正是在這個階段,脆弱的膠原纖維開始在受傷部位形成疤痕。受傷後大約 7 天,該區域有大量膠原蛋白。隨著亞急性期的進展,重要的是向新形成的疤痕組織提供一些壓力,以盡量減少與周圍組織的粘附,並促進疤痕組織的正確排列和發展;然而,在早期階段,膠原纖維較弱且無組織,因此更重要的是避免壓力過大,這可能對癒合組織有害。
與成熟階段相關的活動在 I 級扭傷受傷後約 1 週開始,在 III 級扭傷受傷後約 3 週開始。在成熟階段,膠原組織變得更強壯、更有組織。儘管遠不及正常,但疤痕的伸展強度通常在第五週或第六週時顯著增加。對疤痕組織施加足夠的壓力以減少形成功能障礙疤痕的可能性很重要。隨著疤痕組織的成熟,適當水平的組織壓力也將繼續促進適當的排列和發展。成熟階段可以持續一年以上,儘管患者通常比這更早恢復到他們的活動程度。
[急性踝關節扭傷的治療和復健方案]
重要的是要記住,組織修復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部分取決於損傷的程度。由於 I 級扭傷的組織損傷較少,因此與 II 級扭傷相比,癒合持續時間更短,從一個組織癒合階段過渡到下一個階段的速度更快。
在製訂治療和復健方案時考慮這一點很重要,因為 I 級扭傷患者比 II 級扭傷患者進展更快。在比較 II 級和 III 級扭傷時也可以這樣說。儘管許多因素會影響患者恢復正常身體活動的時間長度,但 I 級扭傷患者通常可在 1 至 2 週內恢復到正常的身體活動程度,而 II 級扭傷患者預計可在 4 週內恢復正常身體活動強度。到 8 週。 III 級損傷患者的預期回歸估計範圍更大,可能需要長達 12 到 16 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在不忽略損傷在癒合過程中的位置的情況下,臨床醫生應該逐步管理患者的體徵和症狀、功能限制和損傷,而不是僅僅關注受傷後的天數。表 39.3 列出了與組織癒合每個階段相關的常見體徵和症狀。除了受傷後的天數外,體徵和症狀的變化可以幫助臨床醫生確定何時推進患者的治療和復健計劃。
治療和復健踝關節扭傷的步驟通常遵循以下進程:
第 1 步:保護該區域免受進一步傷害。
第 2 步:減輕疼痛、腫脹和痙攣。
第 3 步:重新建立運動範圍 (ROM)、靈活性和組織活動度。
第 4 步:重新建立神經肌肉控制、肌肉力量、耐力和爆發力。
第 5 步:重新建立本體感覺、協調性和敏捷性。
第 6 步:重新建立功能性技能。
雖然復健計劃正在通過這些步驟進行,重點是受傷的腳踝,但重要的是要保持身體其餘部分的整體力量和條件。復健協議 39.1 提供了此處描述的踝關節扭傷復健的概要。
[急性期:踝關節扭傷後的目標和介入]
在急性期,復健計劃的主要目標如下:
• 保護受傷的組織免受進一步傷害。
• 促進組織癒合。
• 限制與炎症相關的疼痛、腫脹和痙攣。
• 維持未受傷組織的功能。
• 保持整體身體狀況。
目標 A:保護受傷組織免受進一步傷害。儘管患者應該讓受傷的組織休息以限制額外的壓力和潛在的傷害,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絕對休息很少是明智的選擇。應鼓勵患者參加不會對受傷韌帶造成壓力的無痛活動。可以安全耐受的活動類型因踝關節扭傷的嚴重程度而異。通常,對於 I 級踝關節扭傷,患者可以安全地參加輕度到中度的活動。 II級和III級扭傷的人應該對他們的活動有更大的限制。由於大多數踝關節扭傷涉及外側韌帶,並且是由蹠屈和內翻引起的,因此患者應至少在最初幾天內避免引起這些極端運動的活動。可能需要使用夾板、支撐、貼紮(圖 39.4,A-M)或包裹受傷的腳踝進行保護,尤其是在 II 級或 III 級扭傷中。一項系統回顧得出結論,束帶支撐最有效,膠帶與皮膚刺激有關,並不比半剛性支撐好,彈性繃帶是最不有效的穩定形式。患有 II 級或 III 級扭傷的患者也可能需要支持裝置,例如拐杖、手杖或步行靴才能四處走動。儘管長期以來關於是否固定扭傷的腳踝或省略固定並立即開始“功能性治療”計劃一直存在爭論,但目前的做法是使用功能性治療計劃,尤其是在處理 I 級和 II 級扭傷時。功能性治療計劃可限制固定並鼓勵不會對受傷韌帶造成過度壓力的無痛活動。與固定相比,功能復健與更頻繁地恢復運動和更高的患者滿意度相關。如果要固定患者的腳踝,應注意長時間固定可能導致關節僵硬和攣縮時間延長,未受傷韌帶減弱和肌肉萎縮。
目標 B:促進組織癒合。在健康的患者中,只要組織沒有額外的創傷,身體就會經歷其正常的癒合過程。受傷組織的休息和保護對於讓身體通過其正常癒合過程前進很重要。在急性期快結束時,脈衝超音波可用於促進組織癒合,同時限制連續超音波獲得的不良熱效應。
目標 C:限制疼痛、腫脹和痙攣。重要的是要記住,發炎過程是一種保護機制,是身體癒合所必需的;然而,需要控制發炎過程,以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並預防慢性發炎。休息、冰敷、壓迫和抬高(RICE) 的組合是治療急性發炎反應的更常用方法之一。冰敷和其他形式的冷凍療法有助於防止腫脹、減輕疼痛和限制痙攣。使用彈性包裹物或壓縮襪進行抬高和壓縮都有助於最大程度地減少腫脹。電刺激也可用於盡量減少疼痛、腫脹和痙攣。結合冰敷、加壓和抬高的治療方式,例如間歇加壓裝置,也是有益的。距骨的 I 級關節鬆動技術也可用於盡量減少踝關節的疼痛。當存在“位置錯誤”時,對遠端脛腓關節執行關節鬆動技術通常可以緩解疼痛。在踝關節外側扭傷的患者中經常會看到腓骨遠端的前位錯位。對腓骨遠端施加後部鬆動力可能有助於糾正前位錯位。(圖 39.5)
目標 D:維持未受傷組織的功能。
雖然受傷的踝關節韌帶、肌肉、肌腱和關節囊可能需要休息,但必須通過活動維持未受傷組織的正常功能。應鼓勵患者從事不會對受傷韌帶造成壓力的活動。由於大多數踝關節扭傷涉及外側韌帶並且是由蹠屈和內翻引起的,因此必須注意盡量減少在這些方向上的極端運動,尤其是在 II 級和 III 級扭傷中。對於涉及三角韌帶複合體 (DLC) 的損傷,應注意避免過度外翻。一般的靈活性練習有助於防止未受傷組織的廢用,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受傷韌帶的壓力:
• 踝泵(ankle pump)
• 蹠屈和背屈 ROM 從被動活動範圍 (PROM) 到主動輔助活動範圍 (AAROM) 再到可耐受的主動活動範圍 (AROM)(圖 39.6)
• 跟腱和小腿後部伸展(圖 39.7)
• ABC 或字母
• 毛巾捲曲和/或用腳撿球(圖 39.8)
如果患者被放置在石膏、夾板或步行靴中,或者患者使用拐杖或手杖,則進行這些類型的活動尤為重要。長時間使用這些輔助和保護裝置會導致腳踝周圍的健康組織被廢棄。如果患者被固定、放置在步行靴中或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完全負重 (FWB) 下地活動,則蹠趾 (MTP) 關節也應進行某種形式的活動活動(關節活動、PROM、AAROM、 AROM,伸展)(圖 39.9)。有時,患者可能會猶豫是否嘗試部分負重 (PWB) 或 FWB、一般活動性訓練或伸展活動,即使他們已獲准這樣做。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冷凍動力學。包括冷凍動力學的一種方法是將受傷的腳踝放在冷水漩渦浴中 15 到 20 分鐘或直到它變得“麻木”。當腳踝麻木時,患者可以開始增加腳踝的負重、伸展或進行一般的活動性訓練。這允許患者在無痛狀態下進行適當的活動。
目標 E:保持整體身體狀況。雖然受傷的韌帶可能需要休息,但身體的其他部分不需要。應鼓勵患者進行無痛的體育活動,以保持整體身體狀況。在治療池中使用固定自行車或上身測力計和非負重 (NWB) 進行訓練可以幫助維持心血管耐力和功能,而不會對受傷組織造成壓力。還應進行下肢力量訓練,如開放式動力鏈膝關節屈伸運動和開放式動力鍊式髖關節屈、伸、外展和內收運動。這些練習還有助於防止未受傷身體部位的廢用問題,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受傷組織的壓力。患者還應繼續進行正常的軀幹和上肢力量訓練。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活動中的一部分使患者的腳踝處於依賴重力的位置,這是治療或試圖預防腫脹時的預防措施。復健提供者應權衡依賴重力姿勢的風險與維持身體整體狀況的好處。在進行這些練習時使用壓力襪或彈性包裹可以幫助防止水腫流入該區域。
[亞急性期:目標和介入]
在亞急性期,主要目標如下:
• 防止進一步受傷。
• 盡量減少疼痛和發炎。
• 促進組織癒合。
• 恢復ROM 和靈活性。
• 重新建立神經肌肉控制並恢復肌肉力量和耐力。
• 保持整體身體狀況。
目標 F:防止進一步受傷。雖然最初的發炎反應已經結束,早期的疤痕組織開始發展,但重要的是要記住,疤痕組織仍然非常脆弱,不當的活動很容易導致再次受傷。在這個階段的早期,仍應盡量減少極端的蹠屈和內翻,以防止對新形成的疤痕組織造成損害。儘管在急性期使用拐杖或手杖的患者在 FWB 變得可以耐受時應停止使用這些支撐,但仍應使用其他保護裝置(如支架或貼紮),尤其是對於 II 級或 III 級扭傷。
目標 G:盡量減少疼痛和發炎。此時需要繼續使用治療方式。隨著急性發炎的最初體徵和症狀減輕,應引入溫熱漩渦浴和熱敷等熱療技術。熱療技術有助於減輕疼痛、痙攣和亞急性炎症。此時也可以使用治療性超音波,從脈衝循環到連續循環。連續超音波還有助於緩解疼痛、組織癒合和減輕亞急性水腫。持續使用電刺激有助於減少疼痛和炎症。繼續冷凍療法仍然是明智的,尤其是在活動後,以減輕疼痛和限制發炎。雖然目標是盡量減少疼痛和發炎,但應該注意的是,疼痛或發炎的增加,尤其是在急性期之後,通常表示受傷的結構還沒有為正在進行的活動做好準備。如果患者的疼痛、發炎或兩者都出現加重,則應重新評估他或她以確保損傷沒有惡化,並且應減慢復健方案,直到疼痛和發炎得到控制。此時還需要進行 I 級和 II 級關節活動以幫助控制疼痛(圖 39.10)。
目標 H:促進組織癒合。繼續保護受傷的韌帶免於再次受傷將使身體經歷正常的癒合過程。繼續使用超音波和熱療等治療方式有助於促進組織癒合。如果活動不會產生太大壓力,ROM 和強化練習的引入也將促進疤痕組織的正確對齊和強度的提高。治療性按摩技術也可以從“沖洗型”技術開始使用,例如 pétrissage 以促進血液流動和循環,然後發展到更積極的技術,例如交叉摩擦按摩以促進組織對齊。
目標 I:恢復運動範圍和靈活性。繼續在急性期開始的一般活動能力和 ROM 練習。隨著亞急性階段的進展,練習的組數和次數、所進行的運動程度以及伸展的強度也應該如此。應鼓勵患者全天進行 ROM 練習和伸展幾次。最初,應強調背屈和有限的蹠屈。騎固定自行車可以幫助蹠屈和背屈。如果在急性期不做,使用PROM或AAROM應該用AROM代替。可以引入 BAPS 或擺動板的使用,首先是在 NWB 位置,然後是 PWB,然後是 FWB 位置(圖 39.11)。應指示患者始終以緩慢和受控的方式執行這些動作。患者應先進行背屈、蹠屈和外翻,然後再進行內翻,然後逐步繞板同時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觸摸板的所有側面。隨著所有的伸展和 ROM 活動,患者被指示逐漸增加 ROM,在進行蹠屈和內翻或其他引起疼痛的運動時要格外小心。應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引入和進行蹠屈內翻。冷凍動力學在亞急性期的早期仍然適用,可以使用直到患者對活動幾乎沒有不適感。從 II 級進展到 III 級關節活動可用於因關節運動學改變和腓骨和距骨位置錯誤引起的 ROM 減少(圖 39.12)。然而,在對患有 II 級或 III 級外側韌帶扭傷的患者進行距骨前部鬆動技術時必須小心,因為距骨的前部運動會壓迫前距腓韌帶並模擬距骨的運動,也就是發生損傷的蹠屈和內翻機制。因為在由蹠屈和內翻引起的扭傷中距骨前半脫位,所以向距骨後部鬆動可能更合適(見圖 39.10)。按摩、肌筋膜鬆解和其他治療軟組織受限的手法治療技術也可能有助於恢復 ROM、柔軟度和組織活動度。
目標 J:重新建立神經肌肉控制並恢復肌肉力量和耐力。毛巾捲曲和腳指撿起彈珠包括在急性期的一般活動練習中;然而,它們也可用於加強足部的內在肌肉(見圖 39.8)。患者可以在踝關節中立位開始等長訓練,以對抗蹠屈、背屈、內翻和外翻力。因為與等長訓練相關的力量增長只能增強該長度的肌肉,所以在 ROM 內進行不同程度的等長訓練很重要,但應該避免疼痛的 ROM。等長運動應該從次最大收縮開始,然後逐漸發展到最大收縮。等長運動應在可耐受的情況下進行到等張運動。可以使用袖帶重物或鬆緊帶或繩子手動提供阻力(圖 39.13)。等張練習應該從有限的 ROM 開始,然後在可以耐受的情況下進展到完全 ROM,並且應該從次最大阻力進展到最大努力。當承重變得可以忍受時,可以將腳跟和腳趾抬起,就像用腳跟或腳趾走路一樣(圖 39.14)。隨著患者無痛 ROM 的增加,可以使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 (PNF) 技術。
目標 K:重新建立本體感覺、敏捷性和協調性。在本體感覺訓練的早期階段,如果 PWB 或 FWB 有禁忌或耐受性差,患者可能需要進行無負荷運動,例如關節重新定位。患者應在可耐受的情況下進行 PWB 和 FWB 練習。促進腳踝負重的早期練習包括在各個方向上的“重量轉移”。隨著重心轉移,患者站立時將重心轉移到未受傷的腿上,然後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受傷的腿上,然後再回到 NWB 位置。對規定數量的組重複該過程。患者應逐漸將更多的體重轉移到受傷的腿上,直到雙腿的重量均等。這會導致患者將更多的重量轉移到受傷的腿上,直到他或她最終可以在受傷的腿上承受全部重量。這些轉變應該從雙腳與肩同寬的姿勢開始,然後發展為需要患者向前、向後和橫向移動的交錯姿勢。另一項練習是讓患者踏上台階或箱子,然後踩在未受傷的腳踝上。一旦可以忍受,患者就可以從箱子上下來到受傷的腳踝上。患者在此過程開始時可能需要輔助裝置,例如椅子或欄杆,但一旦耐受,應立即停止使用該裝置。同樣,患者應該在各個方向上執行這些升壓和降壓(圖 39.15)。
患者接下來進行患者控制干擾的活動。患者首先以雙腳站立,重量均勻分佈,同時進行上肢或軀幹運動,例如向各個方向拉鬆緊帶,向各個方向移動負重的藥球,或彎腰撿起物體。患者也可以用未受傷的腿來代替上肢運動,或者除了上肢運動外(圖 39.16)。患者應從單平面運動開始,然後逐漸發展為多平面運動。患者還可以以串聯姿勢(腳跟到腳趾)或單腿姿勢進行這些活動。然後患者進行活動,他或她必須對臨床醫生提供的干擾做出反應。這些類型的活動涉及患者以兩腳站立、串聯站立或單腿站立並對臨床醫生引起的干擾做出反應。這些類型的干擾動作包括通過直接接觸或彈性管或棍子推動或拉動患者的身體,以及與患者玩耍(圖 39.17)。隨著患者本體感覺的改善,應引入敏捷性和協調性練習。步行、向後走、前弓步、後弓步、側弓步、上台階、下台階等可以根據耐受情況合併。患者還可以在滑板或 Fitter 機器上進行橫向運動練習(圖 39.18)。
這些練習應該從雙腳與肩同寬的雙腳站姿,到雙腳併攏的站姿,到雙腳分開的雙腳站姿,到腳後跟雙腳站姿,最後到單腿站姿.讓患者閉上眼睛進行活動會使練習變得更加困難;在搖頭的同時;或站在不穩定的表面上,例如泡沫墊、平衡盤或蹦床。
目標 L:保持整體身體狀況。在急性期使用的相同的上半身和軀幹練習仍然可以在亞急性期使用。由於患者對負重的耐受性更好,因此可以在計劃中添加閉合動力鏈 (CKC) 下肢力量訓練,例如弓步、深蹲、腿部推舉和小腿抬高(圖 39.19)。還可以添加有氧運動,例如步行、輕慢跑、爬樓梯(即 Stairmaster)和游泳。
[成熟階段:目標和介入]
在成熟階段,主要目標如下:
• 防止再次受傷。
• 恢復ROM 和靈活性。
• 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爆發力。
• 提高本體感覺、敏捷性和協調性。
• 提高功能(特定運動)技能。
• 保持整體身體狀況。
目標 M:防止再次受傷。雖然在這個階段疤痕組織的強度正在增加,但患者和臨床醫生仍然必須注意,形成高抗拉強度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因為運動員在這個階段將進行更多的功能訓練,所以有必要使用貼紮或輔具來提供額外的支撐。
目標 N:恢復活動範圍和靈活性。如果尚未獲得完整的功能 ROM,這一點很重要。可以使用專注於低負荷和長時間伸展以及動態伸展的積極伸展技術。也可能需要 III 級和 IV 級關節活動來恢復正常的關節運動學。臨床醫生還應結合軟組織技術,如交叉纖維按摩和肌筋膜鬆解技術,以打破軟組織粘連。
目標 O: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和爆發力。整個亞急性期都應該為肌肉力量和耐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熟階段的重點放在功能訓練的爆發力和爆發力發展上。增強式練習在這個時候開始。臨床醫生必須牢記患者身體活動的需求,並製定強調這些需求的練習。例如,如果患者是一名籃球運動員,則應結合強調橫向運動、垂直跳躍和快速改變方向的練習。
目標 P:改善本體感覺、敏捷性和協調性。在該計劃的這一階段,應為非運動員納入工作強化活動,而應為運動員進行專項運動訓練。提高本體感覺、敏捷性和協調性的練習與用於提高功能技能的練習齊頭並進。如果在亞急性期的後期沒有納入,則應包括更多帶有干擾的動態本體感覺練習。這些練習的例子包括在接球時蹲在不穩定的表面上,在不穩定的表面上猛衝,以及在迷你蹦床上跳躍。同樣,臨床醫生應該對患者的身體活動進行需求評估,並使用該訊息來設置模擬患者正常活動的練習。敏捷性和協調性演練應該從封閉環境中緩慢的簡單任務開始,並在開放環境中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到複雜的任務。封閉環境是患者控制活動的環境。封閉環境演練的示範是四方跳、穿梭跑、T 型洗牌和 SEMO 演練。在這些活動中,患者提前知道該做什麼。例如,跑到一個錐體,然後後退到另一個錐體,然後再跑到另一個錐體。相比之下,開放的環境要求患者對另一個人做出反應。開放環境練習的例子包括反映另一個人的動作、在練習練習中防守進攻球員,或者在反彈兩次之前嘗試接住反應球。從封閉式訓練到開放式訓練的一個很好的過渡是“太極拳”。太極拳類似於孩子與假裝對手進行運動。這種類型的訓練的例子是讓一名足球運動員在場上運球,同時避免“假裝”對手,或者讓一名足球外接手對著假裝防守者跑出一個模式。這挑戰患者在沒有規定的一組運動的情況下自行改變方向運動。
目標 Q:提高功能/運動特定技能。之前列出的許多練習和練習有助於提高功能和運動特定技能。因為這是復健計劃的最後階段,重要的是患者俱有功能性 ROM、力量、本體感覺、敏捷性和協調性。這是通過讓患者進行與他或她的活動特別相關的動態練習或演習來實現的。
目標 R:保持整體身體狀況。包括在亞急性期的練習應該一直進行到成熟期。 隨著復健計劃的進行,調節活動的需求和特異性應該會增加。 重要的是,患者的整體條件允許他或她在受傷前的水平上進行他或她的活動。
[急性踝關節扭傷後恢復活動標準]
復健計劃的目標應該是讓患者恢復完全活動。在就患者的狀態和恢復活動的能力做出決定時,應滿足以下目標。
• 患者在進行活動時應無痛。活動後偶爾的酸痛是可以接受的,但疼痛不是。一些患者可能無法區分伴隨劇烈運動的酸痛和疼痛,因此可以使用疼痛量表評分系統。患者在 0 到 10 的範圍內對他或她的不適程度進行評分。為了標準化該量表,沒有疼痛的得分為 0,而 10 分被預先確定為患者因腳踝受傷而經歷的最大疼痛程度。然後,臨床醫生和患者應確定什麼數字對應於患者可以體驗到的最大不適程度,並且仍然繼續活動。臨床經驗表示,最高級為等級 7。
• 腳踝不應腫脹。腫脹的存在表明對刺激的發炎反應。持續對腫脹的腳踝活動會導致慢性發炎。
• 腳踝應具有完整的功能性運動範圍。雖然最終目標是恢復完整的 ROM,但有時患者可能無法恢復足踝的完整 ROM。臨床醫生應該問自己,“這個病人是否有足夠的 ROM 來安全有效地參與這項活動?”如果是,則滿足該標準。如果不是,則不應讓患者完全活動。
• 腳踝應該有完整的功能性肌肉力量、耐力和爆發力。同樣,關鍵是功能性的。臨床醫生應該問自己,“這個病人是否有足夠的力量、耐力和力量來安全有效地參與這項活動?”如果是,則滿足該標準。如果不是,則不應讓患者完全活動。
• 患者應有足夠的本體感覺、平衡能力、敏捷性和協調能力,以安全有效地參與活動。如果是,則滿足該標準。如果不是,則不應讓患者完全活動。
• 患者應做好恢復活動的心理準備。這非常重要,因為許多患者會因受傷而承受情緒和精神壓力。患者必須確信他或她的腳踝能夠承受身體活動的要求。除了讓患者完成功能性的、針對特定活動的練習和演習之外,還對患者進行有關損傷和癒合過程的教育,有助於讓患者相信他或她已經準備好了。
[預防踝關節扭傷]
由於腳踝扭傷是活躍人群中最常見的傷害之一,因此應謹慎嘗試防止其發生和復發,尤其是在籃球和足球等高風險活動中。 “prehab”計劃使用復健協議中常用的練習來防止腳踝扭傷的發生或復發。在一項系統回顧中確定,單獨的平衡訓練可顯著降低踝關節扭傷的風險,證實了早期系統回顧的結果,該系統評價發現預防性輔具可顯著降低踝關節扭傷的風險,尤其是那些有腳踝扭傷的風險:先前扭傷的病史,應特別強調加強外翻足部的肌肉。
另一種常見做法是使用預防性踝關節輔具或貼紮技術。市場上有許多腳踝輔具,從滑動式氯丁橡膠袖子到繫帶式輔具,再到半剛性腳踝輔具。大多數輔具提供某種形式的保護,而半剛性類型的輔具提供最大的支撐。支具在預防踝關節扭傷方面的有效性尚不清楚。最近一項關於預防性踝關節支具對一組高中排球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發生率的研究發現,總體而言,使用踝關節輔具並沒有顯著改變踝關節扭傷的頻率。相比之下,一項系統回顧得出的結論是,使用腳踝輔具減少了 69% 的腳踝扭傷,使用繃帶將先前受傷運動員的腳踝扭傷減少了 71%,一項對大學女排運動員的研究發現,雙直立輔具顯著減少了腳踝扭傷的發生。
當支架不可用或不切實際(例如在舞者中)時,可以使用腳踝貼紮。圖 39.4,A-M 演示了一種腳踝貼紮技術。儘管特定的順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技術對於大多數貼紮協議都是通用的。貼紮的主要缺點之一是皮膚刺激,膠帶最終會鬆動並失去支撐。
ref:
Clinical Orthopaedic Rehabilitation 3rd
1 thought on “[醫療] 腳踝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