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ACSM] 心臟疾病族群的復健及運動處方

對於心臟疾病的族群,參與運動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可以得到益處,也因此心臟復健會從住院(第1期)開始一直延續到門診(第2期)時。住院復健時,會以下列幾項作為主要的準則:

  • 目前的臨床評估
  • 活動/行動能力
  • 根據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及自我照顧作鑑定及提供資訊
  • 出院後的身體活動及日常生活衛教,轉介至門診心肺衛教

心臟疾病住院病人可日常行走之規範:

當住院病人運動中需停止運動的準則:

對於心臟復健的適應症及禁忌症:

整體總結,在住院病人的心臟復健如下:

門診心肺復健的部分必需要評估病史、理學檢查、心臟相關處置、目前的藥物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ACC/AHA認為冠心病出院後,早作(2-3周)或是晚作(3-6周)作運動測試都是有用的,尤其對於是風險分級及運動處方的開立。

在門診時期病人的心臟復健如下:

要特別注意的部分,一般成人及老人的運動訓練回合至少要10分鐘,如果病人的體力非常差,可以從<10分鐘以下開始慢慢增加。如果病人發現有缺血閾值,建議運動強度為閾值的心跳數-10下。如果不知道最大心跳值,就用RPE來設定。

  • <40%HRR= RPE<12=輕度運動
  • 40-59%HRR= RPE 12-13=中強度運動
  • 60-80%HRR= RPE 14-16=高強度運動

同時也要記錄藥物尤其是乙型阻斷劑的使用情況或是有用藥的改變。

在運動測試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病人有:

  • 胸痛或是呼吸困難程度改變
  • 沒有接受冠狀動脈重建或是還有血管沒有通完
  • 有心率變異但希望提高運動強度
  • 5-10分鐘的極輕到輕度運動或是伸展應包括在暖身及緩和運動。

同時也可以使用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其為80-90%HRR及60-70%HRR交互的的訓練,1周作3次,每次約40分鐘。研究認為可以提升最大攝氧量,是安全又有效的訓練方式。在重量訓練部分可採用「2-2法則」來增加訓練量,在某次訓練的最後一組,連續兩次訓練都能作出比原先設定最大反覆多出兩次,就可增加重量2-10%,且要避免憋氣。

在心臟復健的前幾周會希望有心電圖的監控。低風險及穩定性冠心病: 6-12次或更早心臟復健後可以減少或不用心電圖監控。中高風險及不穩定性冠心病: 12次心臟復健後可以減少或不用心電圖監控,且要經由醫療團隊評估。

進入維持期的運動量大約每次消耗300大卡,在參與運動前希望能增加身體活動量,例如家務、庭院工作或是購物。也可使用智慧型或是攜帶性配件作運動計量或是心跳監控。

同時Delisa第5版也有提到心臟復健,以下總結成表:

ref:
Delisa 5ed
ACSM 10ed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