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ACSM] 心衰竭族群復健及運動處方

慢性心衰竭主要會有運動性呼吸困難及疲倦的症狀,可能是低收縮分率心衰竭 (HFrEF,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正常收縮分率心衰竭 (HFpE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或是混合型。

因為人口老化和急性心臟病的預後變好的結果,心衰竭的患病率也因此增加,也使失償心臟衰竭變成美國最常見的入院診斷,在美國每年約超過100萬人次的住院。約2/3的心臟衰竭個案會在發病內一年住院,約1/4的個案會在30天內再度入院。根據ACC及AHA的建議,對於穩定的慢性心衰竭個案,運動訓練被認為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運動訓練在臨床上可以提升預後及生活品質,同時也提高了10-30%的運動能力(用VO2peak測量)、中樞血行動力學、自主神經神經功能、週邊血管及骨骼肌肉功能。整體來說,運動後的適應可以讓病人有更高的最大運動能力,或是在次最大運動時可以保持相對低的心跳,且比較不累不會呼吸困難,同時在統合性回顧發現,這群病人平均可以提升17%的最大攝氧量。

無症狀的運動試驗對心衰竭的患者是安全的,間接的氣體測量加上心電圖與血行動力對運動的反應,可以提供非常多針對處方開立及預後的訊息。相比於健康族群,心衰竭(HFrEF型及HFpEF型)個案的運動時的最大心跳(peak HR)、最大心搏出量(peak SV)及最大心輸出量(peak CO)皆會比較低。同時大血管的舒張及阻力皆會減弱,這會限制了區域和局部的血流量。骨骼肌的組織化學異常限制了代謝活性高的細胞的氧化能力。相比一般健康人,心衰竭個案的運動耐受能力下降了30-40%,因此在運動時要從低的運動強度開始,每個階段增加的量也要降低,一般會使用Naughton protocol。除了最大攝氧量(VO2peak)之外,換氣量對二氧化碳排除量作圖的斜率(∆VCO2/∆VE; x=VE, y=VCO2)也與心衰竭的預後有關。


↑心衰竭FIIT總結

高強度間歇有氧訓練對於篩選過的心衰竭病人,可以提升46%的最大攝氧量,同時可能可以逆轉左心室的重塑。大多數心衰竭患者,開立的運動處方總訓練量大約是每周3-7METx小時,且隨著時間慢慢增加總量,一般是先增加時間及頻率,再來增加強度。重量訓練部分,希望是能夠適應有氧運動且持續4周以後再加入。運動中的早發性疲勞是很常見的,可以用間歇運動來降低其發生。

ref: ACSM 10ed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