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骨科醫生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長短腳的影響以及導致長期問題的長短腳程度。長期以來,背痛、下肢疼痛和退化性疾病一直與長短腳有關。不幸的是,很少有文獻報導在對長短腳的長期影響及其對患者的長期後果進行系統研究。Richard Gross 於 1978 年首次系統嘗試量化需要治療的差異量以及哪些患者出現與長短腳相關的症狀。他們會考慮治療的差異。此外,他還調查了 74 名腿長差異 > 1.5公分的成年患者。在調查中,他詢問了腿長差異是否有問題,患者是否感到不平衡,患者是否佩戴了鞋托(shoe lift),以及患者是否有背痛。他得出結論,長短腳 < 2公分不太可能是一個問題。
一般長短腳分為結構性與功能性,結構性是從骨性結構上就出了問題,功能性則是其他因素改變了下肢的機械機制或是排列。初步評估方式有部分是從肚臍量到內踝的長度,但相對而言從髂前上棘(ASIS)量到內踝或外踝的長度下去作比較是比較準確的,但到內踝的效度會比較高。
↑綠線為髂前上棘(ASIS)量到內踝
一般在診斷上最常見是採用X光拍攝,不過一般只有醫院才有辦法拍完掃視圖作三張合成(下圖B)。
↑合成起來大概會是這樣的影像
文獻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是輕度長短腳的常見程度。2005年在整脊療法文獻中發表了一項統合分析,報告了一般人群中長短腳程度的結果。在統合分析中總共納入了 573 名患者。他得出的結論是,90% 的患者長短腳至少差1公厘,而一般人群中只有 10% 的腿長完全相等。大約 50% 的人口有4公厘或更少的差異,約 90% 的人口有10公厘或更少的差異。1983 年的文章調查了 35 名在 1978 年至 1981 年間至少完成了1次馬拉松比賽的成年馬拉松運動員,並通過掃描圖評估了他們的腿長差異。他將腿長差異量細分為0至4公厘、5至9公厘和>10公厘。這些患者中沒有一個認為長短腳是跑步的障礙。18 名跑步者中有 4 名被發現長短腳 > 5公厘,並使用了鞋托。一名長短腳 <5公厘的跑者也使用了舉鞋托。2005年的文獻報告了 81 名平均腿長差異為 7.5公厘的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的結果,指出84%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是在較長的腿上進行的。2017 年在《手法和生理治療雜誌》上報導了 575 名患者的 X 光片。他將長短腳定義為>5公厘,並指出腿長差異>5公厘的患者出現退化性關節疾病跡象的風險顯著增加。他指出,這些跡象更常見於多因素,但這並未量化。2010 年的《內科醫學年鑑》中報導了一項縱向研究,該研究對 2964 名患者進行了全腳長X光追蹤,追蹤時間為 30 個月。檢查X光以尋找骨關節炎等級的增加。在檢查腿長差異超過 1 公分的患者時,53% 的短腿膝蓋顯示骨關節炎等級增加,而長腿膝蓋顯示 36% 的骨關節炎等級增加。對於長短腳差異 > 2公分,短腿骨關節炎分級增加的可能性為 68%,長腿為 37%。數據表示,腿長差異大於0.5公分的患者患膝骨關節炎的風險會增加。
↑只有 10% 的人口具有相同的下肢長度。 大約 50% 的人口具有 ≦4 公厘的差異。 大約 90% 的人口具有≦ 10公厘的差異
2017 年報導了 194 名長期站立的患者的結果,年齡在 34 至 54 歲之間所獲得的腿部X光片。這些患者被縱向追蹤了 29 年,因此他隨後評估了這些 X 光片,檢查存在的長短腳的數量,並將其與需要進行膝關節置換術的數量進行比較。他發現需要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中有 70% 的腿長差異 > 5 公厘。他發現 62 名患者中有 3 名或 5% 的沒有長短腳的患者進行了全膝關節置換術。他進一步指出,107 名腿長差異為 9% 的患者中有 10 名進行了全膝關節置換術。在這 10 名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且長短腳的患者中,10 名中有7名是長腿置換。 於 2015 年在加拿大脊椎醫學協會雜誌上報導了對 575 名患者進行腰椎 X 光片檢查的結果。他將長短腳定義為 > 5公厘。他注意到兩性中腿長差異與 L5-S1 退行性關節疾病的相關性。他進一步指出,男性而非女性的長短腳與 L4-L5 退化性關節病變之間也存在相關性。1999 年報導了 132 名連續入院的患者的結果,這些患者因長短腳大於1公厘的椎間盤突出症而入院。他指出,男性短邊髓核突出的流行率和女性短邊髓核突出的統計學有顯著相關性。在 2005 年的物理醫學和復健期刊中確定了 33 名長短腳≤10公厘或更少的腰痛患者。這些患者中的 22 名以非盲法的隨機選擇,並進行了12週的鞋托治療。他指出,所報告的與背痛相關的疼痛和失能減輕存在顯著差異,並得出結論,腰痛和長短腳的患者可能會在短期內受益於鞋托。2018 年在物理醫學與復健期刊中報告了一項統合分析,該論文報告了長短腳導致鞋托的問題。但注意到此文審查的論文質量很差,最終納入了 349 名在非隨機試驗中報告有肌肉骨骼疾病的患者。88% 的這些患者報告使用鞋托部分或完全緩解了疼痛。
↑鞋墊(sole)或是鞋托(lift)
2017 年報告了一項涉及 7 名健康志願者的步態和姿勢實驗室研究。這些志願者在穿著不同高度的涼鞋時進行了研究,腿長差異為 5、10、15、20、30 和 40 公厘。代償策略早在 5 公厘鞋托時就出現了,並顯示增加膝關節屈曲度和增加髖關節外展和外旋以適應差異。對於 10 公厘及以上的差異,志願者使用了動態增加短肢長度的增加策略。 1997 年報導了對 35 名長短腳範圍從 0.6 到 11.1 公分的患者進行步態實驗室分析。平均值為 1.6 公分的小差異患者沒有表現出代償策略。在使用腳趾行走作為代償策略的患者中,平均長短腳差異為 6.5公分。有8 名患者使用持續骨盆傾斜來代償他們的長短腳,長短腳在2至15.8公分之間。9名患者在整個步態週期中骨盆傾斜範圍增加,以代償他們的長短腳。有文獻對43名長短腳>2公分 的患者進行了檢查,其中包括獲得性和先天性長短腳。對這些兒童進行了步態分析。已確定的代償長短腳的策略包括骨盆傾斜、長膝關節屈曲、短側踝馬蹄足和短側的早期蹠屈轉換。有趣的是,因為股骨的差異者會使用了更多的遠端策略來補償長短腳。
↑代償代起來
[討論]
有文獻表示長短腳可能與髖關節病理有關,尤其是在長邊。這似乎表示長邊可能會被導致髖關節發育不良惡化或產生的小差異所揭開,短側關節病變可能代表髖關節過大的撞擊效應。但整體而言因為追蹤時間要非常長,加上每個個體使用的代償機制與發生代償的關節位置皆不同,適應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研究上非常難。在體育運動中表現良好的四肢長度差異個體的特殊案例肯定存在。 據報導,Usain Bolt的長短腳差為1.3公分,對他在比賽中的步態的影片分析顯示,他的右腿用力增加了13%,左腿在地面上的時間增加了14%。 顯然至少在某些情況下,較小的長短腳不影響非凡的運動表現。
[結論]
總之關於長短腳的影響和我們應該治療的長短腳的差異範圍的證據非常差,並且可能進展甚微。但似乎有一個共識,即腿長差異>2公分可能是要被解決的問題。有證據表示,可能腿長差異 > 5公厘會導致臀部、膝蓋或腰部問題。也有一些比較品質不佳的證據表示確實有腰痛症狀且腿長差異小至 5公厘的患者可能會在短期內受益於鞋托或是類似的東西。
最後還是看一下美美的子瑜跟TWICE的美腿好惹(source: twicetagram IG)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