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一種突然發生由血管阻塞或出血所引起大腦區域的永久性傷害。其他原因所引起局部腦損傷,例如創傷性腦傷,去髓鞘病變,腦腫瘤,腦膿瘍這些可以產生類似中風的症狀不包含在這個定義裡。中風可分為兩大類:
缺血性: 一般由血管閉塞。
出血性: 由腦實質內的出血引起。其他非實質性出血,如蛛網膜下腔出血或是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出血(SAH),也是一種出血性中風。
中風復健的目標是達到
1. 功能獨立程度最大值
2. 促進神經系統恢復
3. 盡量減少殘疾
4. 重新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及社會
5. 中風倖存者及家屬的中風衛教,及次級中風預防及風險因素修正
就一般病生理分類來說:
危險因子如下
在病患因中風而失能時,復健所採用的機制有:
神經可塑性和神經恢復: 中樞神經重組和重塑的能力,特別是在中樞神經損傷後。
功能恢復的機制:
1. 神經官能聯繫不良(Diaschisis) 當腦部缺血之後,會發生兩種功能上的障礙,一種為缺血部位本身神經細胞損傷所引起的功能喪失,另一種為遠處與受損端神經細胞有關連的細胞功能受抑制,此種現象叫做神經官能聯繫不良,可發生於對側的大腦半球與同側或對側的小腦。因腦細胞功能喪失後,經由胼胝體或皮質橄欖體小腦徑相連的腦細胞失去對側來的神經刺激,代謝降低後局部腦血流亦降低,造成細胞功能受抑制。安非他命類藥物可加速緩解神經官能聯繫不良的情況。
2.梗塞周邊重組(Peri-infarct reorganization):健康的大腦區域可以接管損傷區域的功能。
3.損傷同側半球活動: 在功能恢復時扮演重要角色。
4. 損傷對側半球活動: 中風後的早期階段,損傷對側半球活動會顯著增加,其後會轉回激發損傷同側半球的活動。
病患也會因為中風損傷的區場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
中腦中風症狀,若中腦被蓋區(tegmentum)梗塞會使得眼睛無法作向上的動作;丘腦下梗塞會有單或雙側撲翼性震顫(asterixis) 或舞蹈症(Ballismus);紅核(Red nucleus)梗塞會有休息性顫抖(Resting tremor)。如果雙側中腦中風時,可能會昏迷或是意識改變。
橋腦中風症狀,若影響到外旋神經和內側縱束(MLF)時,眼睛的活動會受到影響。內側橋腦旁的網狀系統受影響時會有共軛水平凝視麻痺。當內側橋腦中風時會影響到 皮質脊髓徑和內側蹄系(ML),導致對側偏癱,本體感覺和振動感變差。外側中風時會影響到三叉神經感覺核或路徑,自主神經纖維和脊髓丘腦束,造成同側臉部感覺異常,同側Horner症候群,對側痛溫覺異常。
如果延腦中風的位置在內側(皮質脊髓徑)容易造成對側癱瘓,而外側(脊髓丘腦徑)則是對側痛溫覺異常。
小腦中風時通常會伴隨著眩暈,頭痛,嘔吐和步態共濟失調的主要症狀。
病患有時也會有吶吃(Dysarthria)的症狀
吶吃治療會因嚴重程度及疾病而有不同目標訂定。嚴重者會以功能性溝通、擴大及替代性輔助溝通系統(AAC) 為主;中度嚴重者會以提高言語清晰度,代償性手段來訓練。若造成吶吃的疾病會逐漸退化 (如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或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一開始可要求精確,控制速度,字數,其後以功能性溝通為主。若病患呼吸支持不佳,可以使用特定的運動,輔助的器材,生物回饋的方式或是聲音擴大器等等以幫助說話。當其每分鐘語速<120字,就建議使用擴大及替代性輔助溝通系統。
吞嚥困難(Dysphagia)好發約40%的單側中風個案,若雙側或腦幹中風則會持續且嚴重。一般語言治療的代償和訓練恢復手段如下:
在食物方面: 泥狀食品或增稠液體,例如控制食物丸劑大小。
在肌力及吞嚥手法部分:
1. 孟德森手法(Mendelsohn maneuver): 吞嚥時把喉部舌骨上提
2. Masako運動: 咬著舌頭吞嚥增加咽喉的收縮力量
3. Shaker運動: 躺著抬頭收下巴訓練舌骨上下肌肉力量
4. 呼氣肌訓練(Ex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EMST)
5. 收下巴轉向患側,傾向健側用力。
6. 下巴內縮(chin tuck),吞嚥吞完清喉嚨或雙次吞嚥。
有許多病人會置入鼻胃管、鼻腸管來避免嗆咳,但其無法完全預防吸入性肺炎。這類病人要注意營養不良及脫水的情形發生。在吞嚥的評估部分,可以作床邊吞嚥測試、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或鼻咽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
失語症也會發生在中風的病患身上,分類如下:
有88%的中風病患會發生偏癱的動作障礙,一般我們會用布朗斯壯動作階段 (Brunnstrom stage)來評估動作品質,也會用Muscle power(MRC MMT)來評估肌肉力量 。就目前比較常用於治療的方式為任務導向及侷限動作誘發治療(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除此之外,機器人治療(Robotic therapy)、減重步行訓練(PBWSTT與BWSTT)、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與重覆性跨顱磁刺激儀(rTMS)皆是傳統治療手段以外的選擇。
對於預後而言,尤其手部功能回復的預後特別重要。如果中風初期完全癱瘓,四周後肌力還是零時預後相對不良。當第一個肢段(segment)開始有動作後,一週內第二個肢段(segment)未出現動作也是預後不佳的情況。若中風初期手部肌力嚴重下降,只有11%的病人恢復良好,但在中風四周後手部肌力有部分恢復的話,約有70%恢復良好。95%的個案在11周達到最佳功能恢復,嚴重個案約在15周。語言受損恢復相對較慢,時程也會拉的比較長。
在日常功能的預後預測也有一些因子可循:
在中風後的住院復健病患收案準則有
目前健保規範的住院復健為腦中風發病後6個月,同時也有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路徑可選擇(但MRS要介在3-4之間)。
Ref:
-Delisa 5ed
-Braddom 5ed
-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106 年09 月30 日健保醫字第1060033976 號公告修正
-復健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