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阻力訓練與過度訓練

許多運動員將阻力訓練或力量訓練作為提高運動成績的一種手段。阻力訓練計劃可以通過改變訓練變量(即強度、容量、運動選擇和順序、休息間隔、重複速度和訓練頻率)來系統地操縱,以引起特定反應(即肌肉力量、肥大、耐力、運動表現、平衡或協調)。施加劇烈的阻力訓練負荷,以在基於力量和爆發力的運動中獲得高程度的表現。進行阻力訓練的運動員的身體表現,可能會受到他們適應不斷增加的訓練負荷的能力的影響。因此,運動員和教練不斷面臨著在訓練和恢復之間找到最佳平衡以提高運動表現的挑戰。這種平衡的中斷可能會導致表現下滑。在典型的訓練週期中,運動員經常經歷超負荷和恢復期,以優化身體表現。過載的過程是通過增加訓練負荷來實現的,超負荷訓練後會出現急性疲勞,這可能會導致暫時的表現下降。當充分休息時,由此產生的急性疲勞可能會伴隨著積極的適應或表現的改善,此過程稱為功能性超負荷 (FOR)。眾所周知,需要一段時間的生理壓力來刺激負責提高表現的適應。因此,教練員和運動員經常將 FOR 作為訓練計劃的一部分來引發超補償效應。然而,持續的高訓練負荷且恢復不足可能會導致疲勞累積並導致表現能力的長期下降。這種對訓練的不適應可能表現為一種非功能性超負荷 (NFOR),在極端和長期的情況下,可能會發展成過度訓練症候群(OTS)。
 
許多先前的研究調查了過度訓練的機制,試圖通過使用各種表現、生化、生理和心理參數來建立過度訓練的指標。然而,儘管進行了多次嘗試,但除了表現持續下降之外,還沒有出現明確的指南或診斷工具來監測和檢測阻力運動中的 FOR、NFOR 或 OTS。這可能是由於以前的研究使用的術語不同或難以區分這些條件。其中,FOR、NFOR 和 OTS 是根據恢復所需的時間長度來區分的。 FOR 被定義為表現的短期下降,沒有嚴重的心理或其他持續的負面症狀,需要「幾天-幾週」才能恢復。 FOR 之後是隨後的超補償效應,表現得到改善NFOR 和 OTS 是由過度訓練引起的,被定義為在有或沒有一系列其他症狀(例如荷爾蒙失調、心理障礙、免疫功能下降、睡眠障礙)的情況下,表現的長期下降,這些症狀需要「幾週-幾個月」和「幾個月~」 才能分別恢復。因此,正確的診斷需要最大程度的表現測試,並且只能回顧性進行。重要的是,OTS 的特點是無法解釋的表現下降,並且取決於各種培訓和背景因素。因此,OTS 的正確診斷還應基於排除混雜因素/疾病(例如病毒性疾病、細菌感染和其他身體疾病)。在診斷 FOR、NFOR 或 OTS 之前,表現必須惡化的程度在文獻中一直存在爭議。診斷 FOR、NFOR 或 OTS 所需的表現下降幅度可能有很大差異,具體取決於具體的表現評估和運動員的訓練狀態。
 
以前的大多數過度/過度訓練調查都是在耐力活動中進行的。然而之前的文章提出,與耐力活動的過度訓練相比,阻力運動的過度訓練會引起相當不同的生物學反應。尚未建立這些對比反應背後的機制。以前的研究試圖調查阻力運動中訓練適應不良的時間過程變化。然而,許多調查未能適當地誘導和診斷 FOR、NFOR 或 OTS。文獻中的方法學局限性和對比定義導致了不一致的發現。目前,需要改變表現和恢復時間來診斷和區分這些情況。
 
許多先前的阻力過度訓練介入未能在超負荷訓練期後對表現產生不利影響。雖然這些研究不能反映 FOR、NFOR 或 OTS 的狀態,但許多研究人員報告說,發生了過度訓練或過度訓練。沒有報告任何表現(即肌肉力量)的下降,但建議這應該被認為是過度訓練,因為每次訓練時的力量增加幅度減少了。然而每次訓練的力量適應性下降可能只是反映了增益遞減規律,而不是對訓練的適應不良。未來的研究應嘗試標準化方法(例如追蹤期和表現測試)和診斷標準(例如,FOR 的表現下降持續「天-週」,NFOR 的「週-月」和 OTS 的「月~」)避免在阻力訓練中對 FOR、NFOR 和 OTS 的判斷不當。
 
 
阻力訓練的表現結果已使用許多不同的測試進行測量,包括最大肌肉力量、肌肉扭矩、發力和最大重複次數直到筋疲力盡。為了建立訓練適應不良,所使用的表現測試應該是運動員比賽表現的反映。然而,研究中實施的績效衡量標準缺乏一致性。這可能是由於阻力訓練的多樣性和運動表現結果的多樣性(例如最大力量、肌肉力量或肥大)。
 
如果基於阻力的運動/學科的表現結果不是最大力量,將最大力量作為主要表現指標來衡量是違反直覺的。因此,未來使用阻力訓練的研究必須指定反映運動員比賽表現的要求和環境背景的主要表現測試。在納入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評估表現的方法是最大肌肉力量測試。最大肌肉力量測試是一種阻力訓練專用工具,可用於檢測阻力運動中的 FOR、NFOR 或 OTS。然而,最大力量測試本質上是詳盡無遺的,但可能會導致疲勞程度,從而增加訓練適應不良的風險。
 
少部分研究表示會最大強度降低,有文獻報告了 1RM 強度的顯著下降,但在 6 週的減量期後沒有恢復。這些結果表示運動員發生了OTS,也有文獻報告了最大等長肌力的顯著下降,在2天後的恢復期後沒有恢復到正常值。但是,由於追蹤時間短,不容易區分 FOR、NFOR 或 OTS 所需的恢復時間,因此無法正確診斷。
 
其他報告最大力量下降的研究利用參與者訪談和調查來監測恢復表現所需的恢復時間。結論發現這些研究報告了運動表現減弱,這可能為了解訓練適應不良的機制和表現提供重要的見解。然而,由於這些研究沒有在足夠的追蹤期內適當地衡量運動表現,因此無法確定這些結果是否反映了 FOR、NFOR 或 OTS。未來的研究應該實施後續措施來評估運動表現的時間過程變化,以適當地診斷 FOR、NFOR 或 OTS。
 
目前仍缺乏已證明訓練適應不良的縱向介入措施,於是在監測和診斷過度訓練方面存在困難。似乎最大肌肉力量對訓練負荷的大幅增加具有彈性。因此,次級表現測量可能有助於早期檢測阻力訓練運動員的 FOR、NFOR 或 OTS。先前的研究採用了各種不針對阻力訓練方案的表現措施(例如衝刺時間、垂直跳躍高度),這些措施可能為監測可能的過度訓練提供重要的訊息。
 
報告了次要運動表現指標的對比結果。似乎最大力量的變化可能不會影響其他任務的表現。未來的研究應旨在適當建立 FOR、NFOR 或 OTS,並確定此類測試是否可用於監測這些條件的表現。運動表現測試是監控和防止過度訓練的一種有效且廉價的方法。然而,鑑於許多研究使用的持續時間短且表現指標多種多樣,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就監測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表現測試達成共識。 
 
超負荷訓練方案的處方差異,可能會提供對可能增加過度訓練易感性的阻力訓練類型的洞察。確實導致表現下降的介入措施的訓練頻率和相對訓練強度似乎高於那些沒有對表現產生不利影響的介入措施。所有在高強度下進行多組一次重複的研究(例如,10 組×1 次重複 100% 1RM,每天,持續 2 週)都能夠導致表現下降。低容量、高強度和頻率的協議,例如這些介入中使用的方式,可能對研究目的有特別見解。然而由於與最大負荷訓練相關的受傷風險,教練員和運動員不太可能將此類作為訓練計劃的一部分。
 
之前的研究表示對表現沒有不利影響,實施的訓練方案可能更能反映基於阻力的運動員通常如何訓練。然而,由於許多過度訓練研究無法誘導 FOR、NFOR 或 OTS 以及隨之而來的表現下降,因此必須考慮有效性與適當操縱運動量和/或強度以引起適應不良反應之間的權衡。這些研究可能仍然提供對阻力運動 FOR、NFOR 和 OTS 的重要見解。
 
 
訓練單調性可以表示為一個訓練週期內訓練負荷的變化量。之前的一項研究表示,單調的訓練會增加耐力活動中過度超負荷和過度訓練的易感性。儘管幾乎沒有實證證據來檢驗單調訓練和過度訓練之間的關係,但似乎通過單調訓練負荷可能會增加阻力訓練過度訓練的可能性。許多報告表現下降的先前研究採用了僅進行一種類型的阻力運動(即深蹲)的介入措施。似乎運動選擇或目標肌肉群的低變化可能會增加訓練適應不良的可能性,因為集中訓練負荷高,恢復時間有限。因此,教練員和運動員在針對特定舉重或肌肉群制定超負荷訓練時應謹慎。高訓練頻率、高訓練強度和訓練單調性似乎會增加訓練適應不良的可能性。然而,在未來的研究中必須考慮諸如訓練狀態之類的混雜因素。
 
研究了各種生化標誌物,以更好地了解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潛在機制。九項研究測量了導致表現下降的超負荷訓練期後的生化反應。與對照組參與者相比,在荷爾蒙數值(皮質醇、T:C 比率、游離 T:C 比率和兒茶酚胺)、血液生物標誌物和肌肉損傷標誌物(分別為乳酸和肌酸激酶)中,在超負荷參與者中觀察到顯著反應
 
然而,由於結果的可變性和缺乏測量準確診斷適應不良訓練條件所需的時間過程變化的研究,過度訓練的生化反應仍然未知。而且發現 FOR、NFOR 和 OTS 的不正確診斷是過度訓練文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此外生化標記無法區分正常的訓練反應、急性疲勞、FOR、NFOR 和 OTS。需要進一步研究以了解訓練適應不良期間的生化變化,並確定用於監測過度訓練的生物標誌物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之前有人提出,過度訓練會導致不同的生化反應,這取決於是進行高相對強度還是高容量阻力訓練。然而,由於缺乏通過大容量和/或高強度訓練方案適當建立過度訓練的研究,無法進行比較;因此該理論無法得到證實。
 
 
之前已經將生理測量作為監測和/或診斷過度訓練的工具進行了研究。然而,相對較少的研究調查了生理措施對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反應。於醒來時測量靜息心率,並報告在 2 週的超負荷阻力訓練中沒有變化。然而,基礎心率變化的多因素原因可能會限制其監測抗阻運動過度訓練的能力
 
此外文獻報導了膝關節活動度作為對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腫脹/水腫反應的衡量標準。作者報告說,在超負荷訓練介入後,發現腫脹和肌肉微創傷造成的運動範圍有所減少。然而可能無法區分急性疲勞、FOR、NFOR 和 OTS
 
相對較少的研究研究了支撐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表現下降的肌肉生理機制。骨骼肌纖維組成和肌肉纖維收縮特性先前已被檢查過。β2-AR密度的下降和 MAPK 活性的改變可能是與過度訓練相關的肌肉適應不良的原因。然而,未來的研究需要確定生理測量作為監測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外,生理監測標誌物必須反映阻力訓練的性質和機制。
 
負面心理和知覺反應的存在與耐力人群的過度訓練相吻合。然而,相對較少的研究在阻力運動過度訓練介入中使用心理和感知監測工具。據文獻,在表現下降的介入措施中,發現了延遲性肌肉酸痛和疼痛的增加以及感知恢復狀態和力量感知的下降。鑑於過度訓練的過程涉及訓練壓力和恢復的不平衡,這些都是預期的結果。與耐力文獻相反,文獻發現在超負荷訓練期後焦慮會略有下降,這導致 1RM 力量下降。作者認為與高強度耐力訓練相比,通過高強度阻力訓練過度訓練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
 
目前,酸痛和恢復狀態的感知測量可以提供有關訓練負荷增加的信息。然而,這些工具尚未被確定為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可靠指標。由於缺乏研究證明過度訓練和調查對阻力運動過度訓練的心理和知覺反應,無法達成明確的共識。未來的研究人員應該將測量心理障礙的工具與績效指標結合起來,以更好地了解這種關係。
 
延伸閱讀:過度訓練症候群
 
ref: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