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增生治療、PRP治療及再生注射治療二三事

韌帶和肌腱的損傷癒合通常受到不完全癒合和慢性組織不穩定的阻礙。這些組織都是堅固的膠原結構,主要在張力下運作並且在身體運動中是不可或缺的。由於它們的結構、功能和組成,這些組織通常被認為主要是缺乏血管的,因此缺乏強大的癒合能力。
 
[增生治療]
增生療法或再生療法是一種有爭議的非手術方法,已被用於治療韌帶和肌腱損傷。增生治療包括將增生劑注射到受損或鬆弛的結締組織中。最初在 1950 年代由 George Hackett 博士用作收緊鬆弛韌帶的方法,理論上認為增殖物會引發局部發炎反應,伴隨著細胞死亡,趨化因子和發炎因子的釋放介質啟動身體的傷口癒合。發炎初期的顆粒球和巨噬細胞可能會釋放吸引和活化纖維母細胞的因子。這些纖維母細胞會在傷口部位沉積新的膠原蛋白,最終成熟和收縮,並可能導致韌帶或肌腱收緊和加強。
 
最常使用的增生劑為高濃度葡萄糖,是使用滲透壓的衝擊來啟動這個流程,身體內的血糖濃度大約是0.1%,所謂高濃度葡萄糖一般使用濃度5%-25%(也有抖M跟我說要50%的),由於滲透壓差異,使注射區域細胞脫水和隨後的壞死發揮作用。啟動身體的傷口癒合反應,釋放趨化因子和發炎因子,膠原蛋白的沈積以促進組織修復。
 
同時其他再生注射療法還有例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PRP) 、羊膜注射治療、骨髓幹細胞注射治療等等。其他例如臭氧(ozone)跟α2巨球蛋白(A2M)等等目前在台灣是無法使用的。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PRP)]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RP) 是經過處理的自體周邊血液部分(經由特殊試管加上分離膠作離心),其血小板濃度高於基礎量。PRP 治療的基本科學原理是,在損傷部位注射濃縮血小板可以通過釋放許多負責啟動止血反應的生物活性因子(生長因子、細胞因子、溶酶體)和黏附蛋白來啟動組織修復,新結締組織的合成和血管重建。此外,血漿蛋白(例如,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纖連蛋白)存在於貧血小板血漿部分 (PPP) 中。 PRP 濃縮物可以刺激生長因子的超生理釋放,從而加速慢性損傷的癒合並加速急性損傷修復過程。在組織修復過程的所有階段,各種各樣的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局部作用的調節劑通過內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內分泌機制,來為大多數基本細胞功能做出貢獻。 PRP 的主要優點包括其安全性和當前商業設備的製備技術,以製備可用於廣泛應用的生物製劑。而且PRP 是一種自體產品,目前沒有已知的明確副作用
 
[羊膜注射治療]
胎兒直接接觸的胎盤最裡面的部分稱為羊膜(Amnio-M)。 Amnio-M 包括三層,朝向胎兒的上皮層、基底膜和基質。後者由緻密層、纖維母細胞層和最後的海綿狀外層組成。這些層包括兩種類型的細胞:羊膜上皮細胞 (AEC) 和羊膜間質基質細胞 (AMSC)。 Amnio-M 細胞通過提供多種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並促進細胞外基質 (ECM) 的產生,對調節胚胎的發育非常重要。
 
Amnio-M 在醫學治療中的應用始於 1900 年初,人類 Amnio-M (h-Amio-M) 被證明包括兩種主要類型的幹細胞,位於較厚基底膜上的 AEC 和存在於膜的較深海綿層中的 AMSC。AMSCs 在分化成更特化細胞的能力方面與成體幹細胞相似,例如骨細胞、軟骨細胞、脂肪細胞、心肌細胞、肌細胞、神經細胞、肝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相對而言 羊膜細胞也很容易獲得,可提供高產量,並且代表了在再生醫學中應用的倫理可接受的幹細胞來源。同時在移植後沒有致腫瘤風險。這些優勢使 hAmnio-M 在臨床應用中得到了理想的應用,包括心臟修復、神經重建、骨重塑和肝再生。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羊膜-M 細胞表面缺乏組織相容性抗原,故在移植或注射時可逃避身體的免疫反應
 
但目前羊膜在台灣只有輸入與存放許可,目前藥證仍在申請中,因此只限制於臨床實驗使用(眼神死)。
 
 
[骨髓幹細胞注射治療]
骨髓組織支持多種細胞類型的複雜微環境,骨髓抽吸物可用於完整(BMA)或濃縮(BMAC)作為幹細胞來源。 BM-MSCs 可以從抽吸物中分離出來,並因其多向分化潛能、免疫調節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在再生醫學領域中獲得了極大的關注。
 
BM-MSCs 通過旁分泌信號機制和可溶性營養因子的分泌促進修復,包括骨形態發生蛋白-2 (BMP2) 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 (IGF1)。BM-MSCs 還通過抑制發炎細胞因子的產生來抑制 T 和 B 淋巴細胞的活化,阻止免疫反應,進而促進免疫耐受。此外,BM-MSCs 會刺激抗發炎白細胞介素-1 (IL-1),支持抗發炎 T 細胞的產生。
 
目前BMA是因為來自於自己身體,所以是可以用於治療的。但如果是BMAC或是擴充(expansion)的話,要去細胞治療特管法申請才能以臨床研究的方法作治療
 
[關於注射]
也有人問治療要作幾次才會好,每位個案受傷的嚴重程度都不一樣,通常是3周到1個月作一次注射治療,平均治療次數大約是 3-6 次,但也有人天生神力是1-2次就畢業了(羨慕慕),每一次的回診追蹤都會重新評估及超音波檢查,以及個案回饋來調整超音波引導注射治療的內容。一般來說治療都會使用超音波導引合併局部麻醉作多點注射(needle walking and peppering technique injection)注射完大約1-3天會有局部痠脹感。切忌使用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止痛藥(普拿疼可以),不然你打針花的錢就放水流惹。如果有抽菸、喝酒、或服用刺激物如咖啡、辛辣食物者,都會影響治療效果。如有痛風病史也建議提早告知
 
[總結]
隨著期刊研究與解剖的進展,許多在逃避手術或是不夠嚴重至手術的注射治療,不管是在使用的物質或是介入位置(例如直接注射在受傷或是退化處而不是單純單點關節注射)越來越多,只是在方法學上的限制,文獻大多都還是以直接關節或是單點結構的注射去與安慰劑作比較,因此增生及再生治療在注射上要更加遵循解剖學及學理上的邏輯,搭配超音波精準的導引,此外配合運動訓練及阻力訓練,以及飲食與營養的配合,才有機會使得治療效果最大化。
ref:
也感謝南霸天高雄喬立診所劉炳塘醫師在撰文上的建議

1 thought on “[醫療] 增生治療、PRP治療及再生注射治療二三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