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肩膀(盂肱關節)不穩定

盂肱關節不穩定是一種相對常見的骨科問題,包括肩關節的廣泛病理活動,從症狀性鬆弛到明顯脫位。盂肱關節比人體任何其他關節具有更大的活動能力;然而,這是以犧牲穩定性為代價的。也許比其他關節更重要的是,肩部穩定性取決於足夠的軟組織(肌肉和韌帶)功能和完整性,而不是骨骼的一致性和對齊。關節不穩定很容易由肌肉功能的損傷或失衡、韌帶鬆弛和/或骨骼異常引起。鑑於這種固有的鬆懈,不穩定事件的發生率相對較高也就不足為奇了。丹麥的一項登記研究表示,整個人群的總體發病率為 1.7%。年輕的運動人群面臨更高的風險,一項對美國軍事學院學員的研究表示,肩關節不穩定的總體發生率為 2.8%。在這一人群中,創傷被確定為最常見的病因,超過 85% 的患者報告有先前的創傷。首次肩關節脫位最令人擔憂的是復發率高,據報導復發率在 20% 到 50% 之間,在年輕患者中高達 90%。這些流行病學發現強調了準確識別和適當治療肩關節不穩的重要性。然而,關於肩關節不穩的適當治療方法仍然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在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之前,必須考慮包括患者年齡、活動/運動類型、活動/運動程度、目標和依從性可能性在內的因素。此外,損傷機制和損傷類型,可能包括盂唇、關節囊、二頭肌和/或肩袖損傷,以及骨性撕脫傷,將影響最適合患者的治療過程。了解這些因素將使治療臨床醫生能夠確定 (1) 是否需要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以及 (2) 如果需要手術介入,應採取何種形式。在本節中,我們簡要回顧了盂肱關節的解剖結構和生物力學,描述了不穩定事件的分類,討論了治療不穩定疾病譜的可用非手術和手術介入,並提供了復健方案。
 
[解剖學考量]
盂肱關節允許的運動範圍 (ROM) 是肱骨頭和關節盂關節提供的最小骨約束的結果。關節窩是一個淺結構,僅佔肱骨頭表面的 25%。因此,關節的穩定性主要是其靜態和動態穩定的結果。靜態穩定由骨解剖結構、關節盂盂唇、關節囊和韌帶複合體組成,通常只有在受傷後才能通過手術介入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上、中、下盂肱韌帶(SGHL、MGHL、IGHL)對於肩關節不穩是特別重要的結構,因此對損傷和/或手術後的復健具有重要意義(圖 24.1)。具體來說,SGHL(連同喙肱韌帶)和 MGHL 是重要的穩定結構,可以限制內收臂的外旋(當手臂在側面時)。當處於外展和外旋的誘發位置時,IGHL 在防止肩部前移方面尤為重要。動態穩定結講,包括肩袖肌肉和二頭肌長頭肌腱,通常可以在不穩定事件後通過適當的非手術復健計劃得到改善。事實上,適當加強肩袖肌肉組織和肩胛穩定結構是任何復健方案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肩關節不穩定的非手術治療和手術後復健的一部分。
 
在肩部手術後的復健中,特別重要的是要注意肩胛下肌的完整性和狀況。在許多開放手術技術中,肩胛下肌與肩小結節分離,需要嚴格限制允許的術後外旋和內旋加強,而當肩胛下肌保持完整時(如如通過肩胛下肌分裂)。確保與手術團隊和術後復健團隊就手術過程中所執行的內容進行良好的溝通對於術後成功非常重要。
 
[名詞定義]
首先重要的是要區分鬆弛和不穩定。不穩定是症狀性的鬆弛—因為所有的肩膀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鬆弛才能通過功能性的運動弧線。不穩定是指患者出現肩關節在某些位置不穩定的症狀,並且通常伴隨著該方向的鬆弛度增加。與其他關節類似,肩關節不穩定的嚴重程度從微不穩定到半脫位,最終到明顯的脫位。微不穩定性是指肱骨頭的病理性運動,最常見的是在多個方向上,次發於全身性關節囊鬆弛。半脫位表示肱骨頭平移超出正常生理極限,同時仍與關節盂保持接觸。脫位與半脫位的不同之處在於,肱骨頭的平移足以完全分離肱骨和關節盂的關節面;這種程度的不穩定性通常需要手動減少。
 
肩部不穩定通常根據不穩定事件的方向來描述:前部、後部和多方向。前部不穩定是單向不穩定的最常見表現,佔肩關節脫位的 90% 以上。然而,最近在年輕健康且運動患者中的證據表示,後脫位和聯合脫位可能佔脫位的 43%,而前脫位可能僅佔 57%。無論如何,脫位最常見的原因是肩部處於外展和外旋相結合的脆弱位置的一次性創傷性發作。損傷可能涉及從關節盂撕脫前下盂唇,通常稱為 Bankart 病變。有時,下方關節盂邊緣的碎片也可能被折斷;這種病變被稱為骨性 Bankart 病變。其他病變也可能出現前部不穩定的症狀,包括肩胛下撕裂、盂肱韌帶 (HAGL) 的肱骨撕脫、上盂唇前後(SLAP)損傷和旋轉間隔(rotator interval)損傷。傳統上,後部不穩定遠不及前部不穩定,佔肩關節脫位的 2% 到 10%。但有文獻對此提出異議,表示常運動的年輕人口中發生率要高得多。後脫位通常與施加於內收臂的軸向載荷有關,並且通常與觸電和癲癇發作有關。與後部不穩定相關的結構變化包括後盂唇撕脫(反向 Bankart 病變),這可能與後關節盂邊緣骨折有關 SGHL、IGHL 後帶、肩胛下肌和喙肱韌帶 (CHL) 的損傷也可見於後部不穩定。後部不穩定的最常見形式是復發性後部不穩定,通常導致後唇撕裂和後下囊拉伸,這是由於手臂彎曲和內旋(即臥推練習)的重複負荷引起的。最後,多向不穩定性 (MDI) 通常與創傷性發作無關。相反,這裡的主要功能障礙涉及先天性或後天性關節囊韌帶鬆弛。因此,它可能表示存在潛在的結締組織疾病或對囊韌帶複合體反覆輕微拉伸損傷的結果。呈現的病理通常包括有症狀的、異常的肱骨頭在多個方向上的平移,其中可能包括復發性半脫位,甚至是創傷很小的脫位。通常多向不穩定可能與一般韌帶鬆弛跡像有關,例如拇指向手腕過度伸展和肘部過度伸展。 
 
[診斷評估:病史、體格檢查和影像學]
[病史]
完整的病史為準確診斷肩關節不穩定的類型和程度提供了基礎,這對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非常重要。病史應確定損傷的機制、以前的肩部手術和/或非手術治療,以及患者的活動程度。應詢問患者幾個問題,如損傷是否為外傷性、是否有脫位/半脫位以及是否需要復位、肩部是否曾受過傷以及手臂在受傷時如何定位。儘管這些問題似乎是任何初始肩部評估的標準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會排除患者進行手術或以其他方式幫助外科醫生避免術中和術後併發症。
 
[理學檢查]
根據病史,從觀察開始,應完成詳細的理學檢查。
• 臨床醫生應從頭到腳檢查整個身體,以確定姿勢對齊、肩胛骨位置和整體核心力量。
• 檢查到肩部,重要的是要注意任何不對稱、肌肉萎縮、異常運動、水腫或肩胛骨翼。
• 受傷肩部的結構、功能、神經系統狀態和強度應與對側肩部進行比較。
• 觸診將提醒臨床醫生注意特定區域的壓痛,而主動和被動運動範圍測試將顯示僵硬。
• 特別是,如果發現明顯的僵硬,則必須在任何手術穩定程序之前最佳化運動範圍,以避免活動度逐漸喪失。
• 其次,應評估所有平面的力量和感覺,因為一個或多個平面的無力可能對伴隨的病理學很重要,包括肩袖撕裂。
• 還應進行肩部穩定性測試,因為可以使用誘發性肩部測試和動作來評估任何不穩定性的程度和方向。
• 前部和後部誘發、再復位、負荷和移位(以評估後部不穩定)(圖 24.2)和溝測試(圖 24.3)被廣泛用於評估肩部前部和/或下部不穩定。
[影像學研究]
最後,X 光片對評估肩關節不穩非常有幫助。通常,包括真實 AP、肩胛 Y 形和腋窩視圖在內的一系列 X 光片將提供重要訊息。此外,Stryker 切跡觀有助於評估 Hill-Sachs 病變(前脫位造成的肱骨頭骨性損傷),而 West Point 觀可用於確定關節盂骨質丟失。高級成像可能會有所幫助,尤其是在評估不穩定但縮小的肩部時。電腦斷層掃描 (CT) 掃描可用於評估關節盂發育不全、骨折、關節盂和肱骨骨喪失以及後傾。 MRI 在可視化軟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方面很有用,可以評估關節囊結構、肩袖、肩關節間隔和二頭肌長頭肌腱(圖 24.4)。 
[治療方案]
肩關節不穩定的治療選擇包括非手術方法和手術方法。非手術療法旨在通過改變不穩定肩部的病理力學來解決不穩定症狀。因此,這些療法涉及解決動力鏈缺陷、肩部力量和柔韌性、本體感覺、神經肌肉控制和肩胛胸力學的程序。然而,手術治療旨在通過各種重建技術直接解決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結構缺陷。
 
對於不穩定患者的適當初始治療存在相當大的爭議。然而,對於急性肩關節脫位的適當治療,人們普遍同意。任何未復位的脫位必須進行閉合復位並通過放射學確認復位。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應立即進行復位(即在運動員脫臼後在場上進行),還是在患者在受控的急診室環境中藉助鎮痛劑和 X 光片就診後進行復位。無論如何,必須進行徹底的復位前和復位後神經血管檢查,特別是對於腋神經特別脆弱的肩前部不穩定。通常,應使用各種詳細描述的復位技術盡快復位肩部。
 
[非手術治療和復健]
非手術治療方案通常包括固定,然後由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進行復健治療。傳統上,在前脫位後,手臂最常內旋固定,以避免外旋和外展的脆弱和誘發位置。然而,最近的研究表示這種固定幾乎沒有任何好處,因為它既是實際保護和穩定性的舒適來源。事實上,建議將受傷的手臂固定在外旋位置實際上可能有一些好處。將手臂置於外旋的基本原理集中在這樣一個事實,即當將手臂置於內旋時,Bankart 病變被迫與關節盂分離,這可能不利於癒合。相比之下,作者描述瞭如何將手臂置於外旋位置使病變接近其正確的解剖位置,從而實現更好的癒合過程。
 
前、後和多向盂肱關節不穩定的非手術治療方案都集中在相同的核心問題上。近期目標是減輕疼痛和水腫,保護靜態穩定結構,加強動態穩定結構。最終目標是增加整體肩部穩定性,這是通過旨在增強關節本體感覺和解決動力鏈缺陷的訓練來促進的。特別是關於後脫位,建議通常圍繞外旋和輕微伸展時手臂的固定。然而,最近建議內旋固定可能更合適,儘管這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特別注意事項]
• 首次脫位者:
 • 總體而言,首次肩關節脫位後患者的非手術治療方案存在爭議,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法,報告的復發率都很高,尤其是對於年輕、活動量大的患者。外旋固定的初步結果很有趣;然而,在普遍推薦任何單一的固定技術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大規模、更長期的臨床研究。
• 慢性/復發性脫位者:
 • 慢性脫位者的非手術治療已被證明不太成功,尤其是年輕運動員。具體而言,在 20 歲以下的一次性急性肩關節脫位非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據報導復發率高達 90%。
 • 要考慮運動強度、患者症狀嚴重程度(肩部變得不穩定的頻率)以及引起不穩定的創傷程度(是否在用力很小的情況下發生,例如睡覺或舉過頭頂,或進行更高強度的體育活動) , 和病人的願望。
• 賽季內運動員:
 • 需要特別考慮治療方案的特殊情況包括希望繼續比賽的當季運動員。文獻研究了 30 名在賽季中經歷過肩關節前脫位或半脫位的競技運動員,隨後接受了限制外旋和外展的復健和輔具治療。作者發現 30 名患者中有 26 名能夠在錯過大約 10 天的時間後重返賽場並完成賽季;然而,37% 的人在本賽季至少經歷了一次反覆發作的不穩定。此外,16 名運動員在賽季結束後需要手術介入。因此,治療賽季內運動員脫位通常是在賽季結束後(可能使用外旋保護輔具),然後在賽季結束後考慮手術。然而,在最初脫臼後的賽季中復發需要與運動員就他或她的願望和重返比賽能力進行更仔細的討論。
 
[術後治療和復健]
[前側不穩定]
外傷性脫位通常與嚴重的結構損傷有關。儘管如此,研究表示,對於年齡較大且活動較少的患者,通過非手術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臨床結果。然而,對於年輕而活躍的患者,尤其是那些參與接觸性運動的患者,情況就不一樣了。在這些患者中,與非手術治療相比,手術治療具有較低的復發性脫位風險。
 
有嚴重骨損傷的患者—關節盂缺損(20% 至 25% 或更多)、移位的結節骨折和不可複位的脫位—應該接受手術穩定治療。手術介入的其他適應症包括一年內發生 3 次或更多的復發性脫位以及在休息或睡眠期間發生的脫位。
 
開放式Bankart修復術曾被認為是治療肩關節前側不穩定的黃金標準;然而,適當的患者選擇結合關節鏡技術和設備的改進,使得術後結果可與開放穩定術相媲美。在開放手術中,盂唇在解剖學上縮小並修復到前關節盂。鑑於關節囊損傷和伸展的常見共存,經常進行伴隨的關節囊移位手術。已經描述了用於關節囊移位的各種方法;基本的潛在目標是修復受損的前下囊和盂唇修復。據報導,開放修復的復發率約為 4%。如前所述,這兩種手術現在越來越多地通過關節鏡進行(圖 24.5 和 24.6)。儘管最初的報告描述了關節鏡修復後的復發率較高,但最近的研究表示,復發率幾乎與開放性修復相當,尤其是在沒有明顯關節盂骨喪失或其他結構異常的患者中。最終重點是恢復並保持肩部穩定性,術後復健的目標通常集中在避免前側穩定手術後的常見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包括與殘餘剛度相關的術後 ROM 受限;經常性不穩定的發展;無法恢復到不穩定前的活動強度,特別是在有競爭力的過頭運動員中;並且,從長遠來看,還有骨關節炎的發展。因此,復健的目標是保護手術修復足夠長的時間以允許癒合,恢復完整的 ROM,通過加強動態穩定結構最佳化穩定性,並最終恢復到完整的傷前活動。
有關特定復健計劃,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至 24.4。
 
[後側不穩定]
後側不穩定的初始治療通常是非手術的,特別是在非創傷性病因的情況下,因為有報導稱非創傷性半脫位者非手術治療後取得了成功。適當計劃的強化計劃已被證明可有效增強穩定性和減輕疼痛,特別是對於重複性微創傷次發鬆弛的患者。然而,非手術療法治療外傷性後脫位的療效明顯較低,估計約為 16%。因此,手術治療的適應症包括外傷性脫位的常見後遺症,包括大於 25% 的後關節盂邊緣骨折、移位的小結節骨折、大於 40% 的肱骨頭反向Hill-Sach病變、復發性不穩定發作和不可復位的脫位有機械症狀的患者通常對保守治療反應不佳,因此可能需要手術治療。保守治療 3 至 6 個月失敗也是手術修復的適應症。肩關節後不穩定患者最常見的主訴是疼痛和刺激性運動(手臂屈曲和內旋)時的疼痛,例如臥推、俯地挺身和肩推。
 
後側不穩定的具體手術治療技術在理論上與前部不穩定的治療相似。已經開發了開放式和關節鏡反向 Bankart、關節囊移位和折疊術以及一系列骨解剖修復程序。總體而言,後部不穩定的開放手術治療效果不如前部不穩定。這可能是由於難以獲得足夠的可視化以及與後囊和盂唇的不同生物力學特性有關(圖 24.7 和 24.8)。然而,肩關節後部不穩定的術後復健目標與前部穩定手術的目標相呼應,包括減輕疼痛和水腫、保護手術修復以允許癒合、恢復完整的 ROM 以及促進恢復完全活動。
有關特定復健計劃,請參閱復健方案 24.5 至 24.7。
 
[多向不穩定]
與前後不穩定類似,MDI 的初始治療是非手術治療。 MDI 的標誌是在一個以上方向的全身鬆弛患者中獲得了良好的結果。只有在徹底的非手術治療失敗後才考慮手術治療;通常,應嘗試至少 6 個月的治療。
 
當非手術治療失敗時,適當選擇的患者可能會從手術介入中受益。 Neer 和 Foster描述了一種治療 MDI 的開放式外科手術,利用允許前囊和後囊均張力緊的下囊移位。其他幾項研究也報告了這種技術有同樣出色的結果。關節鏡技術也顯示出極好的成功率(圖 24.9 和 24.10)。這些手術試圖通過多種策略的組合來減少關節囊冗餘,包括關節囊折疊、旋轉間隔閉合和任何唇部病變的修復。由於高失敗率和大量隨後的盂肱軟骨溶解觀察結果,熱囊成形術的技術已經不受歡迎並且不再被廣泛使用。
 
多向肩關節不穩手術(下關節囊移位)參見復健方案 24.8。
 
復健方案24.1 [前肩不穩定的非手術治療]
[第一階段:第 0-2 週]
[目標]
• 減輕疼痛和水腫。
[限制]
• 避免肩部有反覆不穩定風險的誘發姿勢:
• 外旋
• 外展
• 分散
[固定]
• 中立或外旋中的吊帶固定
固定的持續時間取決於年齡,基於改善關節囊複合體癒合的理論優勢:
• <20 歲—3-4 週
• 20-30 歲—2-3 週
• > 30 歲—10 天至 2 週
• > 40 歲—3-5 天
[疼痛控制]
• 藥物
• 麻醉劑—外傷性脫位後 5-7 天
• 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減少發炎
• 治療方式
• 冰(圖 24.11)、超聲波、HVGS(電刺激)(圖 24.11)。電刺激如圖24.12
• 治療前濕熱,治療結束時冰敷(冷凍療法如圖 24.11 所示)
[訓練]
1. 運動:肩部
• 對於 30 歲及以上的患者,從第 I 階段開始
• 被動運動範圍 (PROM)(圖 31.6),根據第二階段中概述的 ROM 指南
• 主動輔助 ROM 練習(圖 24.13)
2. 運動:肘部
• 被動—進步到主動
• 0–130 度屈曲
• 可耐受的旋前和旋後
3. 肌肉強化
• 對於 30 歲及以上的患者,從第一階段開始加強肩胛穩定結構。
• 開始穩定肩胛骨。
• 肩胛骨回縮或姿勢矯正(斜方肌中段和菱形肌)於坐姿(重力消除),上肢處於中立位
• 肩胛骨前突(前鋸肌)
• 握力強化
[第二階段:第 3-4 週]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
• 減輕疼痛和壓痛
• 充分固定
[目標]
• 90 度前屈
• 90 度外展
• 外旋 30 度,手臂在側面
[限制]
• 避免肩部有反覆不穩定風險的誘發姿勢:
• > 140 度的前屈
• > 40 度外旋,手臂在側面
• 避免肩伸展,這會給前部結構帶來額外的壓力。
[固定]
• 吊帶,根據第一階段概述的標準
[訓練]
•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 (PNF)(圖 24.14 和 24.15):
 • 早期開始肩肱節律穩定。
 • 從側臂到可用的屈曲、外旋位置。
• 穩定:
• 通過增加輕阻力或俯臥/重力姿勢來推進肩胛穩定練習(圖 24.16、24.17、24.18)。
• 肩胛骨後縮(菱形肌、中斜方肌)
• 肩胛骨前突(前鋸肌)
• 肩部 ROM:
• 被動 ROM 練習
• 內旋、外旋(僅 <40 度)、前屈
• 主動輔助 ROM 練習
• 主動 ROM 練習
• 強化:
• 在上肢處於中立位的情況下開始肩袖強化。
• 從閉鎖鍊等長強化開始,肘部彎曲到 90 度,手臂舒適地放在側面。起始位置是肩部處於前屈、外展和外旋0度的中立位。手臂應該在患者一側舒適。 
• 肩胛骨下沉(闊背肌、下斜方肌、前鋸肌)
[第三階段:第 4-8 週]
[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
• 無痛前屈 140 度和外旋 40 度,手臂在側面
• 通過強化練習減輕疼痛或壓痛
• 提高肩袖和肩胛穩定結構的強度
[目標]
• 160 度前屈
• 外展 40 度,手臂外展 30 到 45 度
[限制]
• 避免使不穩定性惡化的姿勢(例如,外展-外旋):
• > 160 度的前屈
• > 40 度外旋,手臂外展 30 到 45 度
[訓練]
• 繼續 PNF 到肩胛穩定結構、GHJ 穩定結構和肩袖。肩肱節律穩定、反覆收縮和緩慢逆轉,以及逐漸變化的速度和阻力(圖 24.19 和 24.20)
• 肩部 ROM:
• 被動 ROM 練習
• 主動輔助 ROM 練習
• 主動 ROM 練習
• 肌肉強化:
• 加強肩胛穩定結構(如前所述)
• 肩袖強化
• 進展到進階的閉鎖鍊等長內旋和外旋強化,手臂外展 35 至 45 度。
• 使用 Therabands 進行強化的進展(圖 24.21 到 24.24)。Theraband 練習允許向心和離心加強肩部肌肉,並且是等張練習的一種形式(以變速和固定阻力為特徵)。在五個運動平面中的每一個平面上通過 45 度的弧度進行練習。
• 有六個顏色編碼帶可用;每個提供從 1 磅到 6 磅增加的阻力,增量為 1 磅。
• 通常每隔 2 到 3 週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如果患者在目前的水平上有任何不適,或者如果他們在沒有代償運動策略或肩胛骨控制的情況下無法進行訓練,則指示患者不要進入下一個階段。
• 輕等張啞鈴練習。
• 進行開放鍊等張強化練習。
• 在肩胛骨平面內開始三角肌強化至仰角 90 度。
[第四階段:第 8-12 週]
[進展到 IV 期的標準]
• 前屈 160 度和外旋 40 度,手臂外展 30 至 45 度,無痛運動
• 通過強化練習減輕疼痛或壓痛
• 肩袖和肩胛穩定結構的強度持續提高
•理學檢查合格
[目標]
• 提高肩部力量、爆發力和耐力。
• 改善神經肌肉控制和肩部本體感覺。
• 恢復完整的肩部運動。
[限制]
• 避免加劇不穩定的姿勢(例如,外展-外旋)。
[訓練]
• 本體感覺訓練:
• PNF 模式(復健方案 24.2)
• 肩部 ROM:
• 利用被動、主動輔助和主動 ROM 練習來獲得運動目標。
• 關節囊拉伸(復健方案 24.1)
• 特別是後囊
• 肌肉強化:
• 繼續肩袖、肩胛穩定肌和三角肌強化(圖 24.14 到 24.16、24.25,圖 24.21 和 24.22)。推進動態肩部穩定(圖 24.26 到 24.30)。
• 三組八到十二次​​重複
• 上肢耐力訓練:
• 結合上肢耐力訓練
• 手搖機 (UBE)
[第五階段:第 12-16 週]
[進展到第五階段的標準]
• 無痛 ROM
• 沒有反覆不穩定的證據
• 恢復肩部力量的 70% 至 80%
• 理學檢查合格(圖 24.31)
[目標]
• 為逐漸恢復功能性和體育活動做好準備。
• 制定一個家庭訓練維持計劃,每周至少進行 3 次伸展和力量訓練。
[訓練]
• 功能性和運動專項強化:
• 增強式練習(圖 21.6)。將動態穩定性提高到最終範圍(復健方案 24.1 中的圖 24.34)。
[循序漸進、系統的恢復運動的間歇計劃]
• 高爾夫球手(表 24.1)
• 過頭運動員要大於6個月
• 投擲運動員(表 24.2、24.3 和 24.4)
[警告]
• 持續不穩定
• 失去運動
• 缺乏力量發展—尤其是外展
• 持續疼痛
[併發症的治療]
• 這些患者可能需要回到早期的常規。
• 可能需要更多地使用之前概述的疼痛控制方式
• 可能需要手術介入。一年內發生 3 次或更多不穩定事件定義的復發性不穩定,或在休息或睡眠期間發生的不穩定,是手術治療的強烈適應症。
 
復健方案24.2 [前肩穩定關節鏡手術後的復健方案]
[第一階段:第 0-4 週]
[目標]
• 保護癒合結構。
[疼痛控制]
• 了解肩胛下肌手術操作後的調整。
• 強調輔助 ROM 和等長練習
• 逐漸向前屈曲至 140 度
• 40 度外旋,手臂在側面
[限制]
• 避免早期積極的關節活動和任何形式的 ROM。
• 在 6 週前不進行內旋強化,尤其對於開放式穩定作法合併移除並隨後修復肩胛下肌插點者,
[固定]
• 吊帶固定:持續 2 到 4 週—不只是白天,尤其是晚上。在 2 週時如果可耐受就移除。
[肩部運動]
• ROM 的恢復是術後復健的首要目標。
• 140 度前屈
• 最初外旋 40 度,手臂在側面
• 10 天後,可以隨著手臂的外展量逐漸增加到 40 度外旋,最多外展 45 度
• 如果去除肩胛下肌接點,則在 4 到 6 週內不能主動內旋
• 避免引起不穩定位的刺激動作(例如,外展-外旋)。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訓練]
[肩部ROM]
• 10 天後,可以在手臂外展的情況下進行外旋—最多外展 45 度
• 開放式穩定手術後移除並隨後修復肩胛下肌接點時,在 4 至 6 週,患者不可主動內旋
• 被動 ROM 練習
• 被動內旋至胃部,適用於主動內旋受限的患者
• 運動:肘部
• 被動—進步到主動
• 0–130 度屈曲
• 可耐受的旋前和旋後
[肌肉強化] 
• 促進肩肱節律(圖 24.33)。
• 肩袖強化(圖 24.21 到 24.24)
• 內旋(接受開放式穩定手術後移除並隨後修復肩胛下肌接點時在 6 週前不可內旋強化)
[第二階段:第 4-8 週]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
• 通過主動 ROM 和閉鎖鏈強化練習將疼痛和不適降至最低
• 之前提到的練習沒有任何感覺或不穩定的發現
[目標]
• 繼續保護癒合結構。
• 到第 8 周達到完整 ROM,但 90 度限制條件下的 ABD-ER 組合除外
• 肩部運動:早期主動 ROM
• 160 度前屈
• 60 度外旋
• 70 度外展
• 避免引起不穩定位置的刺激性動作。
• 外展-外旋
• 注意:對於過頂運動員,限制較少。儘管復發性不穩定的風險較高,但為了進行過頂運動,大多數運動員需要在手術後 6 至 8 週內將受影響的肩部的運動恢復到正常誤差 10 度以內。
[固定]
• 移除吊帶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肩部運動]
• 160 度前屈
• 50 度外旋
• 70 度外展
[訓練]
• 肘部彎曲至 90 度時進行的練習
• 起始位置是肩部處於前屈、外展和外旋 0 度的中間位置。
• 練習在五個運動平面中的每個平面上通過至少 45 度的弧度進行—在允許的運動指導範圍內。
• 有六個顏色編碼帶可用;每個提供從 1 磅到 6 磅增加的阻力,增量為 1 磅。
• 通常每隔 2 到 3 週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如果當前級別有任何不適,則指示患者不要進入下一個階段。
• 注意:對於過頭的運動員,運動目標應在受影響肩部正常誤差的 10 度以內。
• 肩袖(圖 24.21 至 24.24)和肩胛穩定肌強化(圖 24.14 至 24.16 和 24.25)和 Theraband 練習
 
[第三階段:第 8-12 週]
[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
• 主動 ROM 和肌肉強化練習可減輕疼痛或不適
• 提高肩袖和肩胛穩定器的強度
• 之前提到的練習沒有任何感覺或不穩定的發現
[目標]
• 提高肩部力量、爆發力和耐力。
• 改善神經肌肉控制和肩部本體感覺(PNF)。
• 恢復完整的肩部運動。
• 到第 12 週獲得完整的 ABDER 90 度。
• 恢復適當的肩肱節律並消除有缺陷的關節運動學。
• 制定一個家庭訓練維持計劃,每周至少進行 3 次伸展和強化訓練。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訓練]
• 本體感受訓練:PNF 模式
• 肩部 ROM
• 主動輔助 ROM 練習
• 主動 ROM 練習
• 被動 ROM 練習
• 關節囊伸展(尤其是後囊)
• 促進肩肱節律。
[肌肉強化]
• 肩胛穩定肌強化(圖 24.14 至 24.16 和 24.25)
• 肩袖強化—每週 3 次,3 組 8 到 12 次重複
• 繼續進行閉鎖鏈強化(圖 24.17 和 24.27)。
• 繼續推進 Theraband 強化(圖 24.21 到 24.24)。
• 輕等張啞鈴練習的進展。
• 開放鏈強化的進展。
[上肢耐力訓練]
• 結合上肢耐力訓練
• 手搖車
[功能強化]
• 增強式練習(圖 24.36)
• 恢復運動的漸進式系統間歇計劃:與復健方案 24.1 相同
• 預計在 12 個月內獲得最大改善;大多數患者可以在 6 個月內恢復運動和全職工作狀態。
• 最終測試要誘發測試陰性(圖 24.31)。
 
[警告]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階段 V 中的大綱。
[併發症的治療]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階段 V 中的大綱。
 
復健方案24.3 [開放(Bankart)前關節囊重建術後的術後復健]
[第一階段:第 0-4 週]
[目標]
• 保護癒合結構。
• 減輕疼痛和水腫。
• 避免過早“過於激進”的PROM、AROM 和關節活動。
• 了解在修復過程中如何管理肩胛下肌。
• 盡量減少固定的影響。
[限制]
• 140 度前屈
• 45 度外旋 (ER) 處於中間位置
[固定]
• 吊帶固定:0 到 4 週的持續時間—白天,尤其是晚上。如果可以忍受可在第 2 週移除,但應在睡眠期間佩戴至少 2 週。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訓練]
• 肘部、手部、手腕和握力 ROM(從 PROM 到 AAROM 再到 AROM)
• 肘部 ROM
• 0 到 130 度
• 旋前-旋後
• 肩部 ROM
• 僅進行被動內旋至胃的位置(開放式穩定手術後移除並隨後修復肩胛下肌接點時,在 4 至 6 週,患者不可主動內旋)
• PROM 到 AAROM 屈曲
• 到 90 度第 1 週
• 第 2 周達到 100 度
• 第 3 周達到 120 度
• 第 4 周達到 140 度
• 肩胛平面外展 45 度時的 ER:
• 第 1 至 2 週 15 度
• 第 3 週 30 到 45 度
• 第 4 週 45 至 60 度
•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 (PNF)(圖 24.19 和 24.20)
• 早期開始肩肱節律穩定。
• 位於側臂位置到可用屈曲、ER 位置的進展
• 促進肩胛穩定結構。
[力量強化]
• 中立位的次極大等長訓練
• 第 3 週開始輕度 Theraband 阻力 ER(中性到允許的 ROM)、肩胛骨划船和肩胛骨下沉
• PROM 前屈,肩胛平面前抬(大姆指朝上)最小阻力達到 90 度
• 開始延長閉鎖鏈
• 俯臥肩胛穩定結構強化(圖 24.16)
• 側臥外旋不大於 45 度
 
[第二階段:第 4-8 週]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
• 通過主動 ROM 和閉鎖鏈強化練習將疼痛和不適降至最低
• 上述練習沒有任何感覺或不穩定的發現
[目標]
• 繼續保護癒合結構。
• 停止固定。
• 促進所有平面的完整 PROM(完整外旋 8 週)。
• 使關節運動學和肩肱節律正常化。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限制]
• 避免造成不穩定位置的操作。
• 沒有用力的外展外旋組合
• 開放式穩定手術後移除並隨後修復肩胛下肌接點時,在 4 至 6 週,患者不可主動內旋
• 固定
• 移除吊帶
[訓練]
• 活動度
• 屈曲至 160 度
• 外旋/內旋 (ER/IR) 外展 90 度;IR 到 75 度; ER 到第 6 週 75 度,到第 8 週 90 度
• PROM 進入組合動作,推進到外展平面
• 肩袖和肩胛穩定肌強化和 Theraband 練習(第 6 週前無阻抗 IR)(圖 24.21 至 24.24、24.17 和 24.18)
• 力量
• 在第 6 週開始 IR 強度(PNF,光 Therabands)。
• 提升肩袖、三角肌、二頭肌和肩胛肌的所有力量(Therabands)(圖 24.14 到 24.18、24.21、24.24 和 24.25)
• 閉鎖鏈(壁式俯地挺身)
• 動態穩定練習
• 在開放鏈中開始輕重量訓練三角肌、二頭肌和外旋側臥時。
• 漸進式閉合鏈條承重(等距和俯地挺身位置)(圖 24.26)。
• PNF 對角線式
 
[第三階段:第 8-12 週]
[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
• 通過完整的 ROM 進行強化,將疼痛或不適降至最低
[目標]
• 改善神經肌肉控制和肩部本體感覺(PNF)。
• 恢復完全組合的AB/ER。
• 面向特定運動的功能訓練。
[限制]
• 禁止投擲
[訓練]
• 活動度
• 組合 AB/ER 被動“門口”伸展
• 組合 AB/IR 被動“門口”伸展
• 關節鬆動
• 盂肱後-下 (GH) 鬆動
• 第 10 週後根據需要進行前關節囊 GH鬆動
• 關節囊伸展(尤其是後關節囊)
• 肩胛骨鬆動
• 促進肩肱節律(圖 24.33)。
[肌肉強化]
• 輕等張啞鈴練習
• 肩袖強化—用重量來交換 Therabands
• “Thrower’s 10”,適合頭頂運動員
• 從第 10 週開始進行俯地挺身。
• 下拉向前
• Body blade中立
• 開始敏捷性訓練。
[耐力訓練]
• 手搖機和心肺耐力
 
[第四階段:第 12-16 週]
[目標]
• 最佳化投擲機制和頭頂功能。
[限制]
• 沒有完整的投擲
[訓練]
• 活動
• “睡姿伸展”,如果 IR受限 或後囊限制
• 功能強化:增強式練習
• 推進Body blade到 45 到 90 度外展(圖 24.28 到 24.30)。
• 雙手增強式訓練(胸口傳球)
• 將增強式訓練提高到單手(運球)。
• 開始單手投擲(無頭頂投擲)。
[第五階段:第 16-20 週]
[目標]
• 到第 20 週恢復頭頂/發球/揮桿/投擲。
[訓練]
活動度
• 繼續靈活性和完整的 ROM 練習。
• 力量
• 開始投擲進度。
• 增強式訓練/籃板球
• 游泳
• 俯地挺身
• 運動專項訓練
• 到第 20 週進步到過頭頂/發球/揮桿/投擲。
 
復健方案24.4 [關節鏡前肩不穩定術後復健方案]
[第一階段:第 0-2 週]
[目標]
• 無痛被動活動範圍到除以下部分提到的限制
[限制]
• Ultra sling固定到 4 到 6 週
• 2 週內二頭肌不可主動活動
• 限制ER 到30 度,被動屈曲到90 到120 度,外展到45 度。
[訓練]
• 有氧運動
• 固定自行車 30 分鐘
• 在水平面上輕鬆行走 30 分鐘
• 力量
• 手腕和抓握練習
[活動範圍]
• 被動前屈至 120 度
• 肩胛平面被動運動至 120 度
• 被動外旋至側面 30 度
• 被動外展至 90 度
• 手腕和肘部的活動範圍
• 被動 ROM 4 週
[儀器治療]
• IFC 和冰敷 20 分鐘
 
[第二階段:第 2-4 週]
[目標]
• 被動 ROM 到上述限制和 AAROM
[限制]
• 將 ER 限制為 45 度和 100 度,將屈曲限制為 150 度。
• 避免肩胛骨前部壓力。
[訓練]
• 有氧運動
• 將被動ER 提高到45 度。
• 力量
• 開始溫和的等長伸展運動、ER、IR 和外展。
• 開始肩胛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
• 與前面提到的相同的有氧運動;進步到 45 到 60 分鐘
[活動範圍]
• 進行被動前屈 150 度、肩胛骨 150 度和外展 100 度
[第三階段:第 4-6 週]
[目標]
• 所有平面的 ROM
[限制]
• 限制ER 為45 度,外展160 度,屈曲160 度。
[訓練]
• 有氧運動
• 啟動跑步機。
• 力量
• 在肩胛骨平面開始肩袖活動,以包括低角度的內旋和外旋。
• 三角肌等長訓練
• 捏肩/聳肩
• PNF(圖 24.19 和 24.20)
[活動範圍]
• 被動 ROM 前屈至 160 度,肩胛平面至 160 度,外展至 140 度,ER 至 45 度(側面)
[第四階段:第 6-12 週]
[目標]
• 進入主動ROM。
• 正常的肩胛胸運動
• 停止使用 Ultra sling。
[訓練]
• 有氧運動
• 橢圓機
• 傾斜跑步機
• PNF(圖 24.19 和 24.20)
• UBE
• 力量和耐力
• 在各個層面開始漸進式阻抗 Theraband 練習。
• 在中立位置啟動 Body Blade(圖 24.28)。
[活動度]
• 啟動主動輔助ROM (AAROM) 到主動ROM (AROM)。
• 致力於更多的ABDER 和ABDIR訓練。
 
[第五階段:第 12-16 週]
[目標]
• 恢復力量。
[訓練]
• 有氧運動:使用任何攀爬器械(例如 Versaclimber、Stairmaster)
• 力量
• 對角跨身肩袖練習
• 使用滑輪外旋和內旋 90 度
• 俯地挺身進階
• 增強式練習
• Body Blade難度進階(前屈至 90 度,外展至 90 度對角線)(圖 24.28 至 24.30 和 24.32)。
[活動度]
• 關節活動度 3 或 4 級
 
[第六階段:>16 週]
[目標]
• 能夠進行俯地挺身、引體向上和游泳
[訓練]
• 有氧運動
• 划船
• 可以開始游泳
• 力量
• 開始投擲進程(短到長)。
• 軍推
• 滑輪下拉
 
復健方案24.5 [非手術後側不穩定復健方案]
[第一階段:第 0-2 週]
[目標]
• 控制疼痛並減少水腫。
• 被動肩部 ROM
[注意事項/限制]
• 屈曲 90 度
• 外展 60 度
• IR/ER 0 度
• 6 週內不可內轉
• Ultra 吊帶始終處於旋轉中立位(包括睡眠)
[疼痛控制]
• 根據復健方案 24.1 的第一階段
[訓練]
• 固定自行車
• 在水平面上行走
• 抓握練習,主動腕屈/伸 ROM
• Codman 的/被動鐘擺運動
• PROM 肘部和手部
• PROM 肩部(要小心注意事項的條列)
• PROM 肩胛骨
[儀器]
• IFC 刺激疼痛 PRN
• 根據需要進行冷凍療法以減輕疼痛和水腫
• 用於水腫控制的電刺激
 
[第二階段:第 3-4 週]
[目標]
• 增加每個的 ROM,避免位置不穩定。
• 繼續控制疼痛。
[注意事項]
• 屈曲 90 度
• 外展 60 度
• ER 30 度
• 6 週內不可內轉
• Ultra 吊帶始終處於旋轉中立位(包括睡眠)
• 通過避免主動 ER 或被動 IR增加後囊壓力
[訓練]
• 不可用滑輪
• 沿桌子滑向外展/屈曲
• 肩胛骨時鐘
• 手腕彎曲/伸展
• PROM 肘關節屈曲/伸展/旋後/旋前
• PROM 肩部(要小心注意事項的條列)
• PROM 肩胛骨
[儀器]
• IFC 刺激疼痛 PRN
• 根據需要進行冷凍療法以減輕疼痛和水腫
• 用於水腫控制的電刺激
 
[第三階段:第 5-6 週]
[目標]
• AAROM 的進展。
• 等長訓練
[注意事項]
• 屈曲 90 度
• 外展 60 度
• 中立位 IR
• 除非主治醫師另有建議,否則直至 5 週後才能停用吊帶。
[訓練]
• 桌面滑行
• 屈曲/外展/伸展於小於 30 度外展的等長訓練
• AAROM 屈曲/外展和進展到 AROM、牆壁行走和雙向站立
• 肩胛平面擠壓,泡沫滾筒擠壓阻不施加阻力
• 注意事項內的 PROM
• 肩胛骨 PROM/鬆動
• PNF(圖 24.19 和 24.20)
[儀器]
• 物理治療或運動訓練後的冷凍療法
• PT 和 REP 後冰敷。
 
[第四a階段:第 7-9 週]
[目標]
• 可以在疼痛範圍內將 PROM 進展到完全活動度範圍
[注意事項]
• 避免終端阻力。
[訓練]
• UBE
• 滑輪(僅當未達到完整 ROM 時)
• 牆上的球訓練
• 傾向於雙向
• 雙向站立
• 俯臥划船
• 在阻力可耐受下側臥 ER
• 肩胛骨帶有阻力的擠壓
• 帶有Theraband (TB) 的雙邊(B) ER。盂肱關節 (GHJ) 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 (PNF) D1/D2(對角線 1/對角線 2)
• 開始投擲者 10的計劃:最小阻力,ER/IR 處於中立狀態,並在第 10 週前進行 45 度外展。
• 外展/肩胛平面外展與 IR 限制在 30 度之下作外展、肘部/二頭肌屈曲、三頭肌伸展
• 坐式滑輪划船
• 手動 PROM 到完全屈曲/外展和在外展 45 度下作 ER/IR,GH 下囊和後囊鬆動
• 胸肌伸展/闊背肌伸展
[儀器]
• 物理治療或運動訓練後的冷凍療法
 
[第四b階段:第 10-12 週]
[目標]
• 增加肩胛穩定結構和肩袖強度
• 恢復完整的 AROM。
[限制]
• 避免激進的IR 強化。
• 密切觀察關節活動不足和末端屈曲及IR喪失
[訓練]
• 根據第四階段第 7 至第 9 週,但 ER/IR 阻抗可能可以進展到 90 度外展
• 有氧運動:可以開始在跑步機和橢圓機上跑步
• 可以開始俯地挺身訓練
• 身體前方的高位下拉
• 關節鬆動和低負荷延長持續時間關節囊伸展 PRN 以恢復無痛全 AROM
[儀器]
• PT 後冰敷。
 
[第五階段:第 13-16 週]
[目標和注意事項]
• 啟動針對特定運動的訓練練習。
[訓練]
• Thrower’s 10:可容忍的進展下增加阻力
• 開始增強式訓練:丟擲和進展到投擲和頭頂拋擲。
• 動態牆俯地挺身
• 在可以容忍的情況下將俯地挺身改到地板上作。
• 四足跪姿的肩肱節律穩定
• 可耐受的特定運動訓練練習(16 週前不得進行完整投擲)
 
[第六階段:第 16-20 週]
• 訓練
• 運動專項訓練
• 輕柔的頭頂動作,並可能在 20 週時發展到完全頭頂發球/揮桿/投擲
 
復健方案24.6 [後側不穩定關節鏡術後復健方案]
[第一階段:第 0-2 週]
[目標]
• 疼痛控制
• 肩部、肘部和腕部的被動 ROM
[限制]
• 屈曲 90 度
• 外展 60 度
• IR/ER 0 度
• 6 週內不可內轉
• Ultra 吊帶始終處於旋轉中立位(包括睡眠)
[疼痛控制]
• 同復健方案 24.1的第一階段
[訓練]
• 固定自行車
• 在水平面上行走
• 抓握練習,主動腕屈/伸 ROM
• PROM 肘部和手部
• PROM 肩部(要小心注意事項的條列)
• PROM 肩胛骨
[儀器]
• 用於疼痛 的 IFC 刺激 PRN
• 必要時每小時冰敷 10 分鐘。
• 用於水腫控制的電刺激
 
[第二階段:第 3-4 週]
[目標]
• ROM 練習
• PNF
• 肩胛穩定
[限制]
• 屈曲 90 度
• 外展 60 度
• ER 30 度
• 不可內轉
• 始終使用 Ultra 吊帶(包括睡眠)
• 通過避免主動ER 或被動IR 來避免後囊伸展。
[訓練]
• 不可使用滑輪!
• 桌子滑梯外展/屈曲
• 肩胛骨穩定(圖 24.14 到 24.16 和 24.25)
• 手腕彎曲/伸展
• PROM 肘部(屈曲/伸展/旋後/旋前)
• PROM 肩部(要小心注意事項的條列)
• PROM 肩胛骨
[儀器]
• 用於疼痛 PRN 的 IFC 刺激
• 必要時每小時冰敷 10 分鐘。
• 用於水腫控制的電刺激
 
[第三階段:第 5-6 週]
[目標]
• 進展到AROM。
[注意事項]
• 屈曲 90 度
• 外展 60 度
• 中立位 IR
• 除非醫師另有建議,否則直至 5 週後才能停用吊帶。
[訓練]
• 不使用滑輪!
• 桌面滑行
• 屈曲/外展/伸展於小於 30 度肩外展的等長訓練
• AAROM 屈曲/外展和進展到 AROM、牆壁行走和雙向站立
• 肩胛平面擠壓,泡沫滾筒擠壓阻不施加阻力
• 注意事項內的 PROM
• 肩胛骨 PROM/鬆動
• PNF(圖 24.19 和 24.20)
[儀器]
• 用於疼痛的 IFC PRN
• PT 和 HEP 後冰敷。
 
[第四a 階段:第 7-9 週]
[目標]
• 可以在疼痛範圍內將 PROM 進展到完全
[注意事項]
• 避免終端阻力。
[訓練]
• UBE
• 滑輪(僅當未達到完整 ROM 時)
• 牆上的球訓練
• 傾向於雙向
• 雙向站立
• 俯臥划船
• 在阻力可耐受下側臥 ER
• 肩胛骨帶有阻力的擠壓
• 開始投擲者 10的計劃:PNF D1/D2,ER/IR 處於中立位,然後進展到 45 度外展/外展,IR 限制在 30 度外展,坐姿俯地挺身,肘部/二頭肌屈曲,三頭肌伸展。
• 外展/肩胛平面外展與 IR 限制在 30 度之下作外展、肘部/二頭肌屈曲、三頭肌伸展
• 坐式滑輪划船
• 手動 PROM 到完全屈曲/外展和在外展 45 度下作 ER/IR,GH 下囊和後囊鬆動
• 胸肌伸展/闊背肌伸展
[儀器]
• 使用 UBE 時熱敷進行暖身。
• PT 後冰敷。
 
[第四b階段:第 10-12 週]
[注意事項]
• 進展到完整的 AROM/PROM/RROM。
[訓練]
• 根據第四階段第 7 至第 9 週,但 ER/IR 阻抗可能可以進展到 90 度外展
• 有氧運動:可以開始在跑步機和橢圓機上跑步
• 可以開始俯地挺身訓練
• 身體前方的高位下拉
• PNF
[儀器]
• 使用 UBE 時熱敷進行熱身
• PT 後冰敷。
 
[第五階段:第 13-16 週]
[注意事項]
• 無
[訓練]
• Thrower’s 10:可容忍的進展阻力
• 開始增強式訓練:丟擲和進步到投擲和頭頂拋擲。
• 動態牆俯地挺身
• 在可以容忍的情況下在地板上作俯地挺身
• 四足跪姿的節律穩定
• 可耐受的特定運動訓練練習(16 週前不得進行完整投擲)
• 手動關節囊可實現完全鬆動
 
[第六階段:第 16-20 週]
[訓練]
• 運動專項訓練
• 輕柔的頭頂動作,並可能在 20 週時發展到完全頭頂發球/揮桿/投擲
 
復健方案24.7 [後肩關節穩定術術後]
[第一階段:第 0-4 週]
[目標]
• 疼痛控制和固定
[限制]
• 不可肩部運動
• 6 週內不可 IR
• 固定
• 使用槍套懸吊輔具 4 週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練習]
• 活動度
• 肩部:無。
• 肘部:
• 被動—進步到主動
• 0 到 130 度屈曲
• 可耐受的旋前和旋後
• 肌肉強化
• 僅限握力強化
 
[第二階段:第 4-8 週]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
• 充分固定
[限制]
• 肩部運動:主動 ROM
• 前屈 120 度
• 外展 45 度
• 允許的外旋
• 內旋和內收到胃的高度
• 避免造成不穩定位置的誘發動作訓練。
• 避免過度內旋。
[固定]
• 移除輔具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訓練]
• 活動度
• 肩部:僅被動和 AAROM:
• 前屈 120 度
• 外展 45 度
• 允許的外旋
• 內旋和內收至胃高度
• 根據復健方案 24.1 的第二階段進行的肩袖訓練
• PNF(圖 24.19 和 24.20)
• 肌肉強化
• 閉鎖鏈強化練習(圖 24.27 和 24.17)
 
[第三階段:第 8-12 週]
[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
• 使用 AAROM 和閉鎖鏈強化練習將疼痛和不適降至最低
• 上述練習沒有任何感覺或不穩定的發現
[目標]
• 160 度前屈
• 完全外旋
• 70 度外展
• 內旋和內收至胃的高度
[限制]
• 肩部運動:主動和主動輔助運動練習
• 160 度前屈
• 完全外旋
• 70 度外展
• 內旋和內收至胃的高度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訓練]
• 積極的 ROM 練習的進展。
[肌肉強化]
• 肩袖加強每週 3 次,8 到 12 次重複,復健方案24.1的第二階段 (圖 24.21 到 24.24)
• 輕等張啞鈴練習的進展。
• 內旋
• 外旋
• 外展
• 前屈
• 加強肩胛穩定結構(圖 24.14 至 24.16 和 24.25)
• 繼續進行閉鎖鏈強化練習(圖 24.27 和 24.17)。
• 進行開放鍊等張強化練習。
• 關節鬆動以促進:
• 第 12 週時能作到極限 ROM 和無痛極限 IR
• 恢復 GHS 運動學。
• 肩肱節律(圖 24.33)
 
[第四階段:第 3-6 個月]
[進展到 IV 期的標準]
• 主動 ROM 和肌肉強化練習可減輕疼痛或不適
• 加強肩袖和肩胛穩定結構的改進
• 理學檢查合格
[目標]
• 提高肩部力量、爆發力和耐力。
• 改善神經肌肉控制和肩部本體感覺。
• 恢復完整的肩部運動。
• 制定一個家庭訓練維持計劃,每周至少進行 3 次伸展和力量訓練。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 肩峰下注射:皮質類固醇/局部麻醉劑組合用於結果符合次發性夾擠
• GH 關節:皮質類固醇/局部麻醉劑組合用於臨床表現與 GH 關節病理一致的患者
[訓練]
• 活動度
[目標]
• 獲得與對側相等的活動度。
• 主動 ROM 練習
• 主動輔助 ROM 練習
• 被動 ROM 練習
• 關節囊伸展(尤其是後關節囊)(圖 24.34)
• 肌肉強化
• 如前所述(圖 24.21 到 24.24)加強肩袖和肩胛穩定結構
• 每週 3 次,3 組 8 到 12 次重複
[上肢耐力訓練]
• 結合上肢耐力訓練
• 手搖機
[本體感覺訓練]
• PNF 模式(圖 24.19、24.33 和 24.35)
[功能強化]
• 增強式訓練(圖 24.36)
[循序漸進、系統的恢復運動的間歇計劃]
• 預計在 12 個月內獲得最大改善。
[警告]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階段 V 中的大綱。
[併發症的治療]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階段 V 中的大綱。
 
復健方案24.8 [多向肩不穩定的開放式下囊移位術後]
[第一階段:第 0-6 週]
[目標]
• 疼痛控制
• PROM
[限制]
• 肩部運動:6 週內禁止
[固定]
• 吊帶或槍托輔具
• 6 週—白天和晚上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運動:肩膀]
• 無
[運動:肘部]
• 被動—進步到主動
• 0 到 130 度屈曲
• 可耐受的旋前和旋後
[肌肉強化]
• 肩袖和肩胛穩定練習(圖 24.15、24.16、24.21 至 24.25)
 
[第二階段:第 7-12 週]
[進入第二階段的標準]
• 使用 ROM 和閉鎖鏈強化練習將疼痛或不適降至最低
• 沒有感覺或發現這些動作不穩定
• 理學檢查合格
[目標]
• 肩袖強化
[限制]
• 肩部運動:僅活動 ROM
• 140 度前屈
• 40 度外旋
• 70 度外展
• 內旋到胃高度
• 避免重新造成不穩定的位置。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 運動:肩部
[目標]
• 140 度前屈
• 40 度外旋
• 70 度外展
• 內旋至胃高度
[訓練]
• 主動 ROM 訓練
[肌肉強化]
• 肩袖強化每週 3 次,8 到 12 次重複,三組如復健方案 24.1 的第二和第三階段所述(圖 24.21 到 24.24)
• 輕等張啞鈴訓練的進展。
• 內旋
• 外旋
• 外展
• 前屈
• 按照復健方案 24.1(圖 24.14 至 24.16 和 24.25)第二階段中概述的加強肩胛穩定結構
• 開放鏈強化的進展。
 
[第三階段:第 3-6 個月]
[進入第三階段的標準]
• 主動 ROM 和肌肉強化練習可減輕疼痛或不適
• 加強肩袖和肩胛穩定結構的改進
• 理學檢查合格
[目標]
• 提高肩部複合體的力量、爆發力和耐力。
• 改善神經肌肉控制和肩部本體感覺。
• 恢復完整的肩部運動。
• 制定一個家庭訓練維持計劃,每周至少進行 3 次伸展和力量訓練。
[疼痛控制]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第一階段的大綱。
• 肩峰下注射:皮質類固醇/局部麻醉
• 對於結果與次發性夾擠一致的患者
• GH 關節:皮質類固醇/局部麻醉劑組合用於臨床表現與 GH 關節病理一致的患者
[運動:肩膀]
[目標]
• 獲得與對側相等的活動度。
• 主動 ROM 練習
• 主動輔助 ROM 練習
• 被動 ROM 練習
• 肩部選擇性區域的關節囊伸展以“平衡”鬆弛(不要以全 ROM 為目標)
[肌肉強化]
• 如前所述(圖 24.21 到 24.24)加強肩袖和肩胛穩定結構
• 每週 3 次,3 組 8 到 12 次重複
• 三角肌強化
[上肢耐力訓練]
• 結合上肢耐力訓練
• 手搖車
[本體感覺訓練]
• PNF 模式
[功能強化]
• 增強式訓練(圖 24.36)
[循序漸進、系統的恢復運動的間歇計劃]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的第 V 階段。
• 預計在 12 個月內獲得最大改善。
[警告]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階段 V 中的大綱。
[併發症的治療]
• 請參閱復健方案 24.1 階段 V 中的大綱。
 
ref: 
clinical orthopaedic rehabilitation 4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