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膕繩肌拉傷 Hamstrings strain

膕繩肌損傷是高中、大學和職業運動中失去上場時間和受傷失能的重要原因。一項研究發現,在 10 年期間,在一組職業足球運動員中,膕繩肌拉傷的頻率僅次於膝關節扭傷。 NFL 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兩個賽季期間,膕繩肌受傷佔所有受傷的 12%。膕繩肌損傷最常見於需要短跑的運動,如足球、橄欖球、足球、籃球和田徑,但膕繩肌損傷也發生在不需要大量跑步和短跑的運動中。例如,舞者容易受到膕繩肌損傷,但大多數情況下在緩慢伸展時會受到損傷。角力可能需要大力縮短膕繩肌的阻力,也可能導致膕繩肌受傷。
 
平均膕繩肌受傷可導致運動員缺席長達 3 週的活動。膕繩肌撕裂可能會更加嚴重,並導致長時間因運動或手術而損失時間。膕繩肌損傷的一個令人不安的方面是高再受傷率,文獻中的再受傷率從 12% 到 30% 不等。膕繩肌再次受傷的原因通常是一個不充分的復健計劃和過早恢復運動。
[應用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的考慮]
最常見的膕繩肌損傷類型是膕繩肌拉傷。最常見的膕繩肌拉傷發生在股二頭肌的肌腱交界處。由於肌腱單元的血液供應減少,肌腱接點和肌腱本身的損傷可能特別難以恢復。由於急性膕繩肌拉傷的典型表現包括非常具體的解剖識別,因此了解膕繩肌的解剖結構非常重要。膕繩肌是一組肌肉,它們構成大腿後部並穿過髖關節和膝關節。當俯臥抵抗阻力時,膕繩肌向心地彎曲膝蓋和/或伸展臀部。更重要的是,在功能期間,最強烈的收縮發生在步行或跑步的擺動階段的後半段。換句話說,膕繩肌在跑步的擺動階段起到減慢腿的作用。這本質上是一種離心收縮。
 
膕繩肌由三塊肌肉組成:半膜肌、半腱肌和股二頭肌(圖 68.1)。重要的是要注意,除了股二頭肌的短頭(股二頭肌包括長頭和短頭)之外,所有三塊肌肉都向後穿過臀部和膝蓋,與二頭肌的肌腱相連在腓骨頭的遠端,肌腱和膜肌連接到脛骨內側(圖 68.2)。這些肌肉與所有肌腱單位一樣,由肌肉和周圍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腱組成。這很重要,因為臨床檢查包括選擇性組織張力測試原則的應用,該測試區分收縮組織和非收縮組織。
 
[膕繩肌損傷的分類]
1985 年文獻根據病因將肌肉腱損傷歸類為間接或直接創傷。膕繩肌損傷的主要病因是間接創傷。這些損傷通常被稱為膕繩肌拉傷,並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分為 1 到 3 級,隨著等級的增加而增加。 1 級被認為是輕度拉傷,2 級被認為是中度拉傷,3 級被認為是嚴重拉傷。更具體地說,分類系統基於臨床表現和假定的潛在軟組織損傷(表 68.1)。應該注意的是,雖然損傷分級對於預後很重要,但具體的臨床和功能發現是預後和治療的更好指標
 
[病因學問題]
最常見的膕繩肌損傷是在跑步運動中持續的膕繩肌拉傷,最常見的表現是沿著股二頭肌和半腱肌肌肉肌腱交界處的症狀。損傷機制和損傷組織在估計恢復到損傷前表現所需的復健時間方面具有重要的預後價值。肌內肌腱或腱膜和鄰近肌肉纖維(高速跑步時的股二頭肌)的損傷比近端游離肌腱(跳舞或踢腿時的半膜肌)需要更短的復健時間。
 
1992 年,文獻描述了膕繩肌拉傷的主要誘發因素:力量(包括單側伸肌或屈肌的力量不平衡)、柔軟度和疲勞。膕繩肌損傷最常見的兩個因素是膕繩肌缺乏足夠的柔軟度和力量不平衡(屈伸肌和左右不平衡)。
 
跑步運動員的臨床病史通常包括無法完成活動和“拉起”的描述。運動員也可能報告大腿後部感覺到或聽到“砰”的一聲。如果這種損傷發生在體育活動的早期(即練習早期),主要因素可能被認為是缺乏靈活性,而在體育活動(練習或比賽)後期發生的損傷可能被認為與疲勞。實際上,可能包括多種因素,包括內在因素,如肌肉無力、力量和平衡、疲勞、柔軟度不足、生物力學異常、姿勢紊亂、跑步技術差和社會心理因素。外在因素包括熱身和訓練程序、與過度活動相關的疲勞、糟糕的比賽場地、不合適的訓練和特定運動的活動。但沒有發現單一風險因素與膕繩肌損傷有顯著相關性。
 
[理學檢查]
如果運動員出現原發性急性膕繩肌拉傷,檢查開始時讓運動員用一根手指指向疼痛或疼痛的“中心”。很多時候,這將導出診斷。檢查可能會或可能不會發現瘀斑和腫脹,具體取決於損傷的嚴重程度和敏感度。當這些跡像出現時,它們不一定反映受傷部位,因為膕繩肌的寬度和膕繩肌群可用的血液供應。然而,一般來說,大腿後部的瘀斑和腫脹會表示膕繩肌受傷。
 
1 級拉傷的觸診可能會顯示相關部位的壓痛(與運動員對疼痛部位的報告相關)和該部位的張力增加(可能是肌肉痙攣)。軟組織中的壓痕表示部分或完全破裂,如 3 級拉傷。與損傷相關的檢查發生得越早,後一種發現就越明顯。檢查和觸診應在運動員俯臥和膝蓋處於三個位置時進行:
1.放鬆(相對伸展)
2.輕微彎曲(15度)
3.彎曲(90度)
 
腳後跟應施加輕微的阻力,膝蓋彎曲。由於每個位置的膕繩肌群的相對長度,都應該使用這三個位置。膝關節處於 90 度位置且有輕微手動阻力時,通常會出現異常觸診結果。在急性損傷患者中,由於疼痛,通常不測試力量和 ROM。對於亞急性損傷,疼痛和腫脹通常會降低這些發現的有效性;經常出現瘀斑和腫脹。已經描述了幾種可能與預後密切相關的特殊測試:
• 被動直腿抬高(passive SLRT)。這與針對背部疼痛的典型仰臥直腿抬高測試相同,但要求運動員報告第一次伸展或不適/僵硬。髖關節屈曲的程度由傾斜儀或測角儀測量。
• 主動膝關節伸展的測量。要求仰臥位運動員將臀部保持在 90 度屈曲在木架上,首先測量未受傷的腿。運動員被要求伸展膝蓋,輕輕接觸框架的水平部分。股四頭肌和膕繩肌群交替收縮和放鬆的暫時性肌陣攣往往發生在主動膝關節伸展的最大角度。指示運動員不要將膝蓋伸展推到超出這種“顫抖”的範圍內。膝關節屈曲角度表示膕繩肌阻力點。然後將該測量與背屈被動直腿抬高 (DPSLR) 測試和最初的疼痛抱怨相關聯。
• 對膕繩肌進行手動肌肉測試。這不是分級力量意義上的經典手動肌肉測試;相反,該測試用於引發疼痛。陽性測試是引起疼痛的測試,而陰性測試是施加阻力並且沒有疼痛再現的測試。
• 坍落度測試(slump test)。這種神經張力測試主要在區分軟組織(例如膕繩肌)和神經組織。手動伸展待評估肢體的膝關節。如果達到完全伸展,則腳踝背屈。如果該動作重現了患者的症狀,則要求他或她伸展頸椎。如果神經系統/神經緊張與症狀的產生有關,則症狀會減輕。或者,可以指導患者蹠屈和背屈踝關節。同樣,與脊髓和坐骨神經/脛神經相關的症狀應在蹠屈時減輕。假陽性很常見。
 
[影像診斷]
儘管在診斷成像方面取得了許多進步,但徹底的臨床檢查仍然是評估的黃金標準。與臨床檢查相比,使用超音波檢查和 MRI 評估膕繩肌損傷的敏感性並未增加。徹底的臨床檢查已證明在確定最終預後方面的準確性至少與 MRI 相當。(編按:有經驗且仔細並經過調整的超音波檢查可以區分出大部分二級以上及少部分一級的拉傷或是撕裂傷)
 
[拉傷以外的膕繩肌損傷]
檢查和評估時應特別注意坐骨結節的撕脫和膕繩肌遠端肌腱的嚴重損傷。
 
[撕脫傷]
區分近端膕繩肌撕脫和近端肌肉拉傷對於長期預後非常重要。一項研究表示,多達 12% 的膕繩肌損傷可能包括膕繩肌撕脫。應使用影像技術評估近端膕繩肌損傷,這對於典型的膕繩肌拉傷來說不是必需的,以排除撕脫。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近端膕繩肌損傷的檢查結果,無論是否包括骨骼,通常包括明顯的瘀斑和腫脹,並伴有相關的發病率和不太積極的預後。如果膕繩肌完全撕脫,膕繩肌附著處會出現明顯的間隙。同樣,與所有臨床發現一樣,隨著腫脹和瘀斑的出現,觸診結果變得不那麼有效。
 
肌腱撕脫最準確的診斷是 MRI。已經描述了一種分類系統,該系統基於損傷的解剖位置、撕脫程度(完全或不完全)、肌肉回縮程度(如果撕脫完全)以及是否存在坐骨神經繫索(tethering)。分類有助於術前計劃以確定所需的手術類型。
 
膕繩肌腱遠端撕裂引起的症狀與股二頭肌肌腱交界處的典型膕繩肌拉傷相似。報告的症狀包括膝關節屈曲時的虛弱和疼痛以及膝關節的不穩定感。其他發現包括損傷部位的壓痛和局部腫脹和瘀斑。與其他膕繩肌拉傷一樣,也可能存在近端收縮的肌腹和觸診缺陷。可能表現為慢性膕繩肌疼痛的其他疼痛和失能來源包括肌腱或肌腱肌肉交界撕裂或股二頭肌腱從腓骨頭撕脫。明顯未解決的膕繩肌拉傷的鑑別診斷應考慮此類病理。
[膕繩肌損傷的復健]
復健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讓運動員以最高程度的功能恢復運動,並將再次受傷的風險降至最低。讓膕繩肌損傷的運動員恢復運動可能需要使用多種復健策略,包括直接和間接技術。與膕繩肌損傷相關的高復發率和長期性,不僅強調在這些損傷發生後對其進行適當治療,而且還強調量身和實施預防膕繩肌損傷的策略。
 
有幾個因素可能導致膕繩肌損傷的高復發率:
(1) 持續的膕繩肌無力
(2) 瘢痕組織形成導致肌腱單位的可伸展性降低
(3) 生物力學和神經肌肉適應結果的傷害。
 
因此,必須確定和納入解決這些因素的治療介入措施。膕繩肌損傷的復發率高達 12% 至 31%,據估計,大約三分之一的運動員在恢復運動後的 1 年內再次損傷了他們的膕繩肌。這些數據表示,這些損傷很難有效地康復,特別是因為症狀可能持續存在並且癒合可能很慢,並且使用不適當的標準來確定是否適合重返運動或傳統的復健方法不足以減少復發的風險。
 
[急性膕繩肌損傷的復健]
復健計劃通常基於組織的理論癒合反應。文獻提出了一個四個階段的計劃,該計劃提出對受傷組織進行漸進式伸展和強化將導致正在發育的瘢痕組織中的組織重塑和膠原纖維排列:
1. 急性期(2~4天),重點控制發炎,恢復早期運動
2. 亞急性期,結合孤立的膕繩肌肌力強化和無痛伸展
3. 重塑階段,持續加強膕繩肌力量並增加離心肌肉力量
4. 功能期,增加了慢跑、跑步、短跑、功能訓練、運動專項訓練
 
這些復健階段是鬆散地指導並考慮到受傷後的時間;但是,具體的介入和進展應由運動員的狀態決定。以下段落中描述的介入措施應以分階段結構為指導實施到復健計劃中。此處描述的方法、技術和介入措施並非包羅萬象,治療表必須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以及損傷的個體特徵和症狀進行調整。
 
急性膕繩肌損傷會導致疼痛和失能,表現為 ROM 減少、力量下降和功能能力下降。膕繩肌損傷復健的最初重點應該是盡量減少損傷的急性影響和促進組織癒合。急性膕繩肌損傷的治療首先強調間接介入,以減少相關的發炎和疼痛,同時促進組織癒合和保護疤痕形成。介入措施包括低強度治療性訓練、方式、藥物和保護。
 
[保護]
受傷的肢體受到改良的行走保護。如果可以忍受,允許完全負重行走,使用更短的步幅來保護受傷的組織免受過度伸展。如果症狀更嚴重並且需要限制負重,可以使用拐杖行走。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在急性膕繩肌損傷後的最初幾天,通常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控制疼痛和發炎。然而,關於這種被廣泛接受的方法存在爭議,因為它被證明缺乏益處並且對癒合肌肉組織有潛在的負面影響。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最具爭議的方面是給藥時間。儘管最常見的建議是在受傷後立即開始短期使用,但將治療延遲幾天以避免干擾再生肌肉修復和重塑所需的細胞趨化性可能是有益的。鎮痛劑是 NSAIDs 的替代品,相關風險較小。
 
[冰]
冰敷或冷凍療法用於減輕疼痛和發炎。它可以急性使用。每天應在受傷部位冰敷數次。治療的持續時間取決於所使用的方法(冰袋、冰按摩等),但通常冰敷 10 至 20 分鐘才能有效。
 
[肌肉注射皮質類固醇]
使用皮質類固醇注射治療膕繩肌損傷存在很大爭議,主要是因為與肌腱或筋膜破裂的時間關係。然而,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當肌肉內注射皮質類固醇用於減少發炎反應並限制嚴重、離散的肌內或肌腱膕繩肌損傷運動員的比賽時間損失時,沒有發現任何不良反應。這表示肌肉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可以加速運動員重返運動,而不會增加復發的風險。(編按:小編會建議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水或是PRP治療,純肌肉的部分也可以考慮全血注射,一部分是減少皮質類固醇在異化作用上的影響,對於肌腱的影響,還有運動禁藥的考量)
 
[治療性運動]
急性肌肉拉傷的復健方案傳統上強調孤立的肌肉伸展和強化。然而文獻報告說,當使用漸進式敏捷性和軀幹穩定計劃時,膕繩肌受傷個體的復發率顯著降低。該計劃強調骨盆和軀幹肌肉的早期運動和協調,表示改善腰骨盆區域的神經肌肉控制可以使膕繩肌在運動過程中以安全的長度和負荷發揮作用,從而降低再次受傷的風險。儘管這一證據令人鼓舞,但結合孤立肌肉伸展和強化以及漸進敏捷性和軀幹穩定等各個方面的計劃可能是最合適的。
 
主要在促進神經肌肉控制的訓練和運動應在受保護的 ROM 內進行,以盡量減少對癒合組織造成損害的風險。應在復健計劃的早期開始對膕繩肌進行次最大、無痛的等長運動,以防止萎縮並促進癒合。如果運動員感到疼痛,則應降低強度,直到可以實現無痛收縮。此外,低強度的踏步練習,包括側、向前和向後踏步、單腿站姿練習和腰骨盆等長練習,如俯臥橋、仰臥彎曲膝橋和側橋應該要執行(見圖 68.3 至 68.10)。
隨著運動員功能能力的提高和對增加運動強度的耐受性的增強,隨著進入亞急性和復健階段的進展,主要是在提高柔軟度、力量、神經肌肉控制和功能的直接介入措施可能適合納入程序。當發生足夠的組織再生以使肌肉能夠承受由這種收縮引起的更大的力時,應結合離心膕繩肌力量訓練。此外,應強調膕繩肌伸展,以恢復癒合組織的正常柔軟度。膕繩肌受傷的運動員在接受更密集的伸展方案後恢復運動更快,康復期也會更短。其他主要在提高功能能力的治療性訓練可能包括側滑步、側交叉慢跑、拳擊手墊步、旋轉身體橋式、仰臥曲膝橋式並向遠處走出去、單腿站立無重量風車式前觸地、弓箭步步行合併軀幹旋轉,單腿站姿合併軀幹前傾,反向臀部伸展(見圖 68.11 至 68.18)。
最後,隨著運動員接近無症狀功能和力量以及神經肌肉控制得到顯著改善,可以實施整合姿勢控制和高需求運動特定活動的治療性訓練。建議的治療性訓練包括更具侵略性的靜態和動態柔軟度訓練,包括骨盆前傾、在拉長位置的肌肉加強離心肌肉、跳躍訓練、向前和向後加速、啞鈴負重旋轉身體橋式、仰臥單肢椅橋、帶軀幹旋轉的弓步步行,以及在結合姿勢控制的同時複制接近最大速度的特定運動的特定運動訓練(見圖 68.19 至 68.23)。
 
[軟組織鬆動技術]
肌肉靈活性的喪失,部分來自結締組織疤痕的形成,是膕繩肌損傷的一個特徵。儘管證據仍然大多是軼事,但使用主要在改變受傷肌肉機械環境的手動軟組織鬆動技術是常見的。各種形式的按摩和增強軟組織鬆動等技術的理論上的好處是限制了在重塑過程中早期形成的疤痕組織的殘留效應,從而增加了軟組織的延展性。疤痕組織的形成可能會導致肌肉肌腱特性的變化,從而改變機械環境,影響肌肉纖維的伸展,從而增加復發的風險。使用特定的增強軟組織鬆動技術似乎不會提高肌肉力量。然而,儘管在文獻中基本上沒有得到證實,但這些技術可能有助於減少先前受傷肌肉中存在的殘餘影響——疤痕組織的形成造成的肌肉纖維的限制,會比它所取代的收縮組織更硬。此外,由於次發於瘢痕形成的肌腱結節可能導致復發性勞損,軟組織鬆動可用於防止過度瘢痕組織形成。這些技術可能有利於加速康復,應由經過適當訓練的臨床醫生評估建議。
 
[功能進步和返場指南]
無痛參與特定體育活動也許是準備好重返體育運動的最佳指標。此外,膕繩肌損傷後的癒合過程可能比臨床發現的要慢得多,導致運動員和臨床醫生都低估了恢復運動所需的恢復時間。有證據表示,在重返運動場時,傷病通常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在無痛參與之前重返比賽可能會導致反覆或更嚴重的傷害,因此使用適當的功能進展並遵守重返賽場指南對於最佳恢復非常重要。
 
恢復比賽的功能進展包括以目標為導向的復健方法。雖然進展應該基於標準而不是基於時間,但它必須尊重與理論癒合反應相關的時間限制。復健計劃必須按順序進行設計,每個階段都需要稍微更高的能力(或力量、柔軟度或神經肌肉控制),或者需要更熟練的動作或複製運動的動作模式。
 
膕繩肌損傷通常與包括伸張縮短週期(SSC)活動的運動有關,例如高速衝刺、高強度跑步、停止、開始、快速改變方向和踢腿。儘管對於步態週期中肌肉最容易受傷的階段仍然存在不確定性,但它可能是髖關節彎曲和膝關節伸展的晚期擺動階段。有證據表示,肌肉拉傷的潛在條件發生在足部接觸之前,此時膕繩肌伸展峰值發生在膕繩肌活躍時,因此經歷了主動拉長收縮。有人提出,正是在這段時間內,肌肉從離心功能迅速轉變為向心功能,肌肉最脆弱。因此,應該實施一個模擬這種情況的課程,掌握這項任務應該是重返運動的先決條件,特別是在短跑等需要更高速度熟練動作的運動中。有關急性膕繩肌拉傷,請參見復健方案 68.1。
 
模擬技能或運動特定活動的功能測試可能有助於確定運動員是否適合重返運動。通過增加超出運動員在各自運動項目中通常預期的任務,可以提高功能測試的嚴謹性;然而,這些額外的測試應該被用作風險評估,而不是返回解賽場的絕對要求。
[預防]
[風險因素]
管理運動員護理時的目標是預防而不是治療膕繩肌損傷。了解傷害的個體風險因素是製定預防措施的重要基礎。儘管關於膕繩肌損傷風險因素的循證有些有限,但這些損傷似乎總是由幾個風險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包括可改變的和不可改變的。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和以前的膕繩肌受傷;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可能包括肌肉疲勞、下肢力量不平衡(低膕繩肌與股四頭肌的比率)、更大的訓練量、熱身不足、肌肉柔軟度差、交叉骨盆姿勢(腰椎前凸增加的骨盆前傾)和腰椎的力量和穩定性差。減輕可改變風險因素的能力,例如在高速熟練運動期間增加控制腰骨盆區域的能力,可以防止膕繩肌受傷或復發。此外,可能存在一個閾值,在該閾值上,風險因素的數量會導致傷害,並且某些因素可能比其他因素更能預測傷害。
 
[伸展]
儘管支持在活動前進行被動和主動熱身和肌肉伸展在降低膕繩肌損傷發生率方面的作用的證據有限,但這些策略已被認為可有效預防損傷。然而,由於證據的回顧性,尚不清楚膕繩肌柔軟度下降是膕繩肌損傷的原因還是後果。許多研究膕繩肌損傷風險的研究未能表示柔軟度降低是受傷的危險因素,但其他研究證明了支持伸展作用的證據,表示受到膕繩肌損傷的運動員膕繩肌的柔軟度在受傷之前顯著降低,他們比未受傷的運動員更重要,並且伸展運動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復健計劃的有效性。理論上,肌肉的伸展決定了膠原蛋白在受傷後定向的應力線。如果不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抗張強度降低、功能受限和疼痛,從而可能導致復發。
 
伸展的類型、持續時間和頻率是可能影響伸展計劃有效性的因素。粘彈性改變的受傷肌肉可能需要更長的伸展或更多的重複才能獲得最大的益處。骨盆保持前傾的靜態伸展技術可以每天進行 4 次或更多次,每次 30 秒,或者更隨意地,根據臨床醫生或運動員的偏好。伸展引起的膕繩肌組織改變的潛在好處包括短期增加 ROM 和長期增加組織強度和伸展耐受性。最後,有證據表示,對側髖屈肌對膕繩肌伸展的影響可能與膕繩肌本身一樣大,因為髂腰肌可以直接導致骨盆前傾增加,這反過來又需要更大的膕繩肌伸展。
 
[膕繩肌伸展方案]
單腿膕繩肌伸展。
對於單腿膕繩肌伸展,運動員應仰臥,雙腿平放在桌子上,將毛巾纏在腳上,雙手握住毛巾末端,膝蓋伸直,腳背屈(指向天花板)。將腿拉向天花板,直到感覺到腿後部有伸展感;伸展持續 30 秒。然後腿部放鬆並重複(圖 68.24)。
 
鞍形腹股溝和膕繩肌伸展。
對於鞍形腹股溝和膕繩肌伸展,運動員坐在地板上,雙腿交叉(圖 68.25)。膝蓋保持筆直,膝蓋骨面向天花板,雙腳背屈(指向天花板)。背部保持筆直,運動員臀部向前彎曲。首先,運動員向前伸直,直到感覺到膕繩肌有伸展,並保持 30 秒。然後他或她放鬆並向右伸展,直到感覺到伸展並保持此姿勢 30 秒。放鬆,然後運動員向左伸手。
 
側跨式腹股溝和膕繩肌伸展。
對於側跨,運動員坐在地板上,受傷的腿伸直,膝蓋骨朝向天花板,腳指向天花板。未受傷的腿放鬆,膝蓋彎曲,運動員向前彎曲臀部,保持背部挺直,伸手去拿受傷腿的腳踝,直到感覺到膕繩肌伸展。這種伸展持續 30 秒(圖 68.26),然後放鬆並重複。
 
[骨盆傾斜膕繩肌伸展]
對於骨盆傾斜,運動員坐在椅子的邊緣,受傷的腿伸直。未受傷的腿彎曲 90 度(圖 68.27)。背部挺直,運動員臀部向前彎曲,雙手放在大腿上以獲得支撐。運動員身體前傾,直到感覺到伸展,保持 30 秒,然後放鬆並重複。
[膕繩肌強化]
膕繩肌力量被認為是復發性膕繩肌損傷的預測因素。復發性損傷通常部分歸因於初始損傷後的不充分復健,因為已證明膕繩肌強化可降低膕繩肌拉傷的發生率。然而,關於力量失衡是否僅僅是最初受傷的結果、當前再次受傷的致病因素或兩者兼而有之,仍存在爭議。有證據表示,與沒有此類問題的運動員相比,未經治療的力量不平衡的運動員發生膕繩肌損傷的可能性要高出四到五倍。認識到力量不平衡是一個潛在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代表了將加強作為預防措施的理由。對於膕繩肌與股四頭肌比例較低的運動員,有必要努力恢復主動肌群和拮抗肌群之間的正常平衡,以降低受傷風險。
 
將離心性膕繩肌強化練習作為常規訓練的一部分已被證明可以顯著降低膕繩肌損傷的發生率。膕繩肌的離心能力不足以抵消末端擺盪過程中股四頭肌的向心動作,導致受傷風險增加。由於持續的肌力異常可能導致膕繩肌損傷復發,因此建議採用個體化的預防/復健計劃,強調基於特定缺陷的離心力量訓練。
 
由於肌肉力量障礙不能解釋所有復發性膕繩肌問題,並且病因很少相互獨立,因此採用預防性計劃,包括旨在提高膕繩肌柔軟度和力量以及腰骨盆神經肌肉控制的活動,應該為參加包括伸張縮短週期活動的運動的運動員開處方,例如高速衝刺,或那些有膕繩肌損傷史的運動員。
 
[膕繩肌損傷強化]
[預防]
膕繩肌強化練習也用於改善股四頭肌與膕繩肌的比例以及左右腿膕繩肌之間的任何不對稱。強壯、對稱的膕繩肌應該不易受傷。
 
[等長膕繩肌卷曲]
對於等長膕繩肌彎舉,運動員坐在地板上,未受傷的腿伸直。受傷的腿彎曲,腳後跟放在地板上,將腳後跟推入地板,然後拉向臀部以收緊膕繩肌(圖 68.28)。收縮保持5秒鐘,然後放鬆。運動員從一組 12 到 15 次重複開始,然後進行兩到三組 12 到 15 次重複。
 
[俯臥膕繩肌卷曲]
對於俯臥膕繩肌彎舉,腳踝重量放在相關腿上。運動員俯臥,如有需要,可在受傷膝蓋下放一個枕頭。如圖 68.29 所示,當腳處於適當位置時,腳跟以緩慢、受控的方式向臀部移動。運動員從一組 12 到 15 次重複開始,然後進行到兩到三組 12 到 15 次重複。
[站立膕繩肌卷曲]
對於站立的膕繩肌彎舉,腳踝重量放在相關腿上。運動員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握住支撐物,腳跟以緩慢、受控的方式向臀部彎曲,注意保持膝蓋與健側腿的正確排列。運動員從一組 12 到 15 次重複開始,然後進步到兩到三組 12 到 15 次重複(圖 68.30)。
 
[膕繩肌捲曲機器]
可以在俯臥或站立的膕繩肌機器上進行訓練。重量將在腳踝處。通過將腳後跟朝向臀部,腿部彎曲以抵抗阻力。運動員從一組 12 到 15 次重複開始,然後進行到兩到三組 12 到 15 次重複。
 
[坐姿行走]
運動員坐在帶輪子的滾動凳上,坐在凳子上開始向前行走(圖 68.31)
 
[復健方案 68.1 急性膕繩肌拉傷的復健方案]
[第一階段]
[目標]
• 保護疤痕的形成。
• 盡量減少萎縮。
[保護]
• 避免過度主動或被動拉長膕繩肌。
[冰]
• 一天兩到三次
[治療性運動(每日)]
• 固定自行車 × 10 分鐘
• 側步 × 10 m、3 × 1 分鐘、低到中等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側交叉步 ×10 m、3 × 1 分鐘、低到中等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快速腳踩到位,2 × 1 分鐘
• 俯臥體橋式,5 × 10 秒
• 仰臥體橋式,5 × 10 秒
• 從睜眼到閉眼的單腳平衡,4 × 20 秒
[進入下一階段的標準]
• 正常的步行步伐,沒有疼痛
• 無痛的極低速慢跑
• 在俯臥膝屈曲(90 度)手動力量測試期間,針對次最大(50%–70%)阻力的無痛等長收縮
 
[第二階段]
[目標]
• 恢復無痛的膕繩肌力量,從中距離開始,逐漸發展到更長的膕繩肌長度。
• 隨著運動速度的逐漸增加,發展對軀幹和骨盆的神經肌肉控制。
[保護]
• 當膕繩肌無力時,避免膕繩肌末端伸長。
[冰]
• 運動後,10 到 15 分鐘
[治療性運動(5-7 天/週)]
• 固定自行車 × 10 分鐘
• 側步 × 10 m、3 × 1 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Grapevine × 10 m、3 × 1 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Boxer shuffle × 10 m,2 × 1 min,低到中等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旋轉身體橋式,每側保持 5 秒,2 × 10 次
• 仰臥彎曲膝橋式,3 × 10 次
• 單肢平衡風車觸碰無重量,每臂每肢 4 × 8 次
• 軀幹旋轉的弓步步行,相反的手腳趾接觸和T形提高,每條肢體 2 × 10 步
• 單肢平衡,軀幹前傾,對側髖部伸展,每肢 5 × 10 秒
[進入下一階段的標準]
• 俯臥屈膝(90 度)手動力量測試期間完全力量(5/5)無疼痛
• 無痛的前後慢跑,中等強度
[第三階段]
[目標]
• 在所有活動中無症狀(無疼痛或緊繃感)
• 通過全方向的運動和速度實現正常的向心和離心膕繩肌力量
• 改善軀幹和骨盆的神經肌肉控制。
• 將姿勢控制整合到特定運動中。
[保護]
• 如果出現疼痛、緊繃或僵硬,請避免完全強度。
[冰]
• 運動後,根據需要 5 到 10 分鐘
[治療性訓練(4-5 天/週)]
• 固定自行車 × 10 分鐘
• 側滑步 × 30 m,3 × 1 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側交叉步 × 30 m,3 × 1 min,中等到高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拳擊墊步 × 10 m,2 × 1 min,中等到高強度,無痛的速度和步幅
• A 和 B 跳,從低膝蓋高度開始,逐漸增加,無痛
• A 跳躍:從一條腿到另一條腿交替進行的向前跳步運動,並與手臂對立相結合(類似於跑步)。在跳的過程中,對側的膝蓋在彎曲的位置被抬起,然後膝蓋和臀部一起伸展以進行下一步。
• B 跳躍:A 跳躍的進展,但相反的膝蓋在臀部伸展之前伸展,再現了跑步的最終擺動階段。然後以爪式動作向後拉腿。其他組件與 A 跳過中的相同。
• 前後加速,3 × 1 分鐘,從 5 m 開始,前進到 10 m,然後 20 m
• 使用啞鈴旋轉身體橋式,每側保持 5 秒,2 × 10 次
• 仰臥單肢椅上橋式,3 × 15 次,從慢到快
• 單肢平衡風車用啞鈴觸碰,每條腿每臂 4 × 8 次
• 用軀幹旋轉進行弓步走,對側手啞鈴觸碰和 T 形抬高,每條肢體 2 × 10 步
• 結合姿勢控制和漸進速度的運動專項訓練
[回歸運動的標準]
• 全力以赴,不痛
• 在每個俯臥膝屈曲位置(90 度和 15 度)連續四次重複最大努力手動力量測試
• 離心膕繩肌的雙側缺陷小於 5%(30 度/秒);等速測試期間的向心股四頭肌比率(240 度/秒)
• 峰值等速向心膝關節屈曲扭矩在 60 度/秒時膝關節屈曲角度的雙側對稱性
• 無痛的全方位運動
• 無痛地以接近最大速度複製特定運動的運動(跑步運動員的增量衝刺測試)
 
ref:
clinical orthopaedic rehabilitation 4ed 

4 thoughts on “[醫療] 膕繩肌拉傷 Hamstrings strain”

  1. 醫師您好
    請問第一階段治療性運動,側步與側交叉步10分鐘、3×1分鐘,是指低強度10分鐘+3×1分鐘中強度嗎?

    謝謝醫生

    1. 剛看了一下上下文還有期刊原文,是課文寫錯了,應該是:側步與側交叉步 10公尺、3組 × 1 分鐘 低到中強度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