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 滑輪下拉怎麼握 Lat Pull down

滑輪下拉練闊背肌有比較多種傳言,有人說頸前拉最好,有人說寬握比較好,有人說頸後才是王道。因此來搜尋一下歷年文獻看看有沒有明確的結論來破除這些所謂健身房的Broscience。
These Bodybuilder's Lats May Be The Most Impressive That We've Seen - Generation Iron Fitness & Bodybuilding Network
JSCR在2002年的文獻找了十名健康男性使用實驗確定的 10RM(最大重複次數)重量進行了 3 次重複的闊背肌滑輪下拉。 使用了四種不同的下拉的常見變體:窄握(CG)、旋後握(SG)、前寬握(WGA)和後寬握(WGP)。 使用以下方法記錄右三角肌後束 (PD)、闊背肌 (LD)、胸大肌 (PM)、大圓肌 (TM) 和三頭肌長頭 (TLH) 的肌電圖 (NrmsEMG) 活動。在向心階段,LD 的 NrmsEMG 結果是 WGA > WGP、SG、CG。 對於 TLH:WGA > WGP、SG、CG 和 WGP > CG、SG。對於 PD:CG、WGA、SG > WGP。對於 PM:CG、WGA、SG > WGP。 在離心階段,LD:WGA > WGP、SG、CG 和 WGP > CG。 TLH 顯示 WGA > SG 和 CG。 對於 PD:CG > WGA、WGP。 結果表示使用前寬握(WGA)手位進行闊背肌下拉練習比任何其他位置在 LD 中產生更大的肌肉活動,頸後寬握的表現還是最差的。
 
2009年 JSCR 通過表面肌電圖 (EMG) 評估了頸後 (BNL)、頸前 (FNL) 和 V bar下主要運動肌肉在執行下拉期間的活動。 24 名訓練有素的成年男性進行了 5 次重複的頸後 (BNL)、頸前 (FNL) 和 V bar訓練,重複次數為 1 -RM 的 80%。 來自 EMG 訊號的均方根是從胸大肌 (PM)、闊背肌 (LD)、後三角肌 (PD) 和肱二頭肌 (BB) 記錄的。在向心階段,PM 值顯示 FNL 明顯高於 V-bar/BNL,V-bar 高於 BNL。 在離心階段,FNL/V-bar 高於 BNL。 對於 LD之間沒有差異。 PD 在向心階段呈現 BNL 高於 FNL/V-bar,FNL 高於 V-bar,在離心階段呈現 BNL 高於 V-bar。 BB 在向心和離心階段均顯示 BNL 高於 V-bar/FNL,V-bar 高於 FNL。考慮到 lat pull-down 的主要目標應該是闊背肌,認為頸前下拉(FNL)是更好的選擇,而頸後下拉(BNL)不是一個好的 lat pull-down 技術會使用到太多其他的肌群應該避免。V-bar 可以作為替代品。
What Is the X-Frame In Bodybuilding and How to Get One | BarBend
不清楚這一發現是由於握距寬度還是前臂方向所致。因此2010年的JSCR 通過比較寬旋前、寬旋後、窄旋前和窄旋後握法來解決此問題。 12 名健康男性使用實驗確定的 70% 的最大重複負荷進行 4 種握力變化方式。 對每種抓握類型進行了兩次 5 次重複試驗的分析。參與者保持 2 秒向心階段和 2 秒離心階段的節奏。 通過使用與其背寬度相對應的寬握距和與其肩峰直徑相匹配的窄握距,將每個人的握距標準化。 記錄闊背肌(LD)、中斜方肌 (MT) 和肱二頭肌 (BB) 的表面肌電圖,並使用最大等長自主收縮對肌電圖的均方根進行歸一化。 每塊肌肉的重複測量方差分析顯示,旋前握法比旋後握法引起更大的 LD 活動 (p < 0.05),但握法類型對 MT 和 BB 肌肉沒有影響。 基於這些發現,推薦使用帶有旋前握法以最大限度地活化闊背肌,而不管握把寬度(承載寬度或肩峰直徑)。
 
但人們普遍認為較寬的握距比窄握距更能活化闊背肌,但沒有任何廣泛的科學依據。2014年的JSCR使用 3 種不同的旋前握距比較 6 次重複最大 (6RM) 負荷和滑輪下拉中的肌電圖 (EMG) 活動。 15 名男性以隨機和平衡的順序進行 6RM 的高位下拉,窄握、中握和寬握(雙肩距離的 1、1.5 和 2 倍)。發現握力的部分,窄握 (80.3 ± 7.2 kg) 和中握 (80 ± 7.1 kg) 的 6RM 力量高於寬握 (77.3 ± 6.3 kg; p = 0.02)。 在分析整個運動時,闊背肌、斜方肌或棘下肌的握距寬度之間存在相似的 EMG 活化,但中等握距比窄握距的肱二頭肌活化傾向更大 (p = 0.09)。 分別分析向心階段顯示,使用中等握距與窄握距相比,中等握距的肱二頭肌活化更大 (p = 0.03)。 在離心階段,寬握比窄握對闊背肌和棘下肌有更大的活化作用 (p ≤ 0.04),並且中握時比窄握的闊背肌活化傾向更大,二頭肌的活化在中等比寬握的傾向更大(均 p = 0.08)。
 
2021年Sports Biomech的文章研究了闊背肌下拉運動中使用拉力帶對最大力量、重複次數和肌肉活化的影響。找了十二名受過阻力訓練的男性參加(年齡 27 ± 4 歲,體重 84 ± 10 公斤,身高 177 ± 6 公分,阻力訓練經驗 6.6 ± 2.4 年)。所有參與者都作了使用拉力帶 (WS) 或不使用 (WOS) 執行 1RM 測試和訓練方案。 兩種條件(WS 和 WOS)的訓練課程包括 3 組向心力竭,負荷為一次最大重複次數 (1RM) 的 70%,休息間隔為 60 秒。 對於 1RM 測試,WS 和 WOS 條件(分別為 96.5 ± 12.7 kg 和 96.6 ± 11.9 kg)之間沒有觀察到差異。 WS 和 WOS 條件在每組重複次數、總重複次數和闊背肌活化方面沒有差異。 結果表示受過阻力訓練的人在滑輪下拉運動中使用拉力帶不會促進 1RM 值、70% 1RM 的重複次數和肌肉的有益效果。 
 
結論來說如果目標是最大化增加闊背肌的肌肉活化,頸前寬握的旋前握法的滑輪下拉是最好的,有時可以使用V-bar,在<70%1RM時用不用拉力帶沒有差異,但>70% 1RM的重量時是否要用拉力帶來增加握力是可嘗試看看的
ref:

發表迴響